歷史文物淪為廢棄物!早前英殖時期的郵筒被政府刪去英皇室標記,引起外界不滿政府對於保育文物古蹟不力。本報記者近日巡視各區,發現不少甚具歷史價值的文物,因未能列為法定古蹟,只可淪為後巷的陪襯品,更有文物被遺棄於校園一角,無人問津。有歷史文物保護學者解釋,現時政府文物保育政策大多只着重於建築物本身,未有針對其他遺迹及結構物進行評級,以致大量古蹟慘變「孤兒仔」。
位於油麻地永星里旁一條橫巷的防空洞,約於二戰日佔時期建成,現遭人用鐵閘緊緊鎖上。該後巷環境甚為骯髒,滿布污水及雜物,加上經常有鄰近店舖職員到該後巷「蛇王」,地上遺下大量煙蒂、紙巾等垃圾。現場更散發一陣陣尿餿味,似是經常有人在上址便溺,而防空洞門上及附近牆壁,亦能清楚看見有塗鴉痕迹。
附近街坊對於有歷史古蹟藏於後巷懵然不知,街坊朱先生認為,政府不能因「睇唔到」而不聞不問,「咁重要嘅遺迹,點可以對佢咁差。」朱指當局應着手改善附近環境,以免進一步破壞防空洞原貌。
除防空洞外,港島薄扶林道與士美菲路交界亦有古蹟界石遺棄在馬路旁,就現場環境所見,界石位處在行人隧道一旁,與政府的三色回收箱為伴,石碑刻上「City Boundary 1903」,柱身布滿裂痕及污迹,完全難以令人相信它曾見證本港重要歷史。
香港歷史學者梁炳華博士指出,此界石屬香港僅存六塊「維多利亞城界石碑」之一,可追溯至英國殖民地時代初期,英國人以石碑為界,將上環、中環、西環及灣仔劃分為市區,在香港歷史中具重要地位,「○四年已經有一塊(界石)畀人拆走咗,啲人亦普遍唔當界石背後嘅歷史係一回事。」他稱,政府遲遲不將界石列為法定古蹟,令保育變得極為困難。
在香港大學,亦發現有古蹟因為未列入歷史建築評級,乏人保護,長期被日曬雨淋。位於香港大學道及旭龢道交界、鄰近校長宿舍的山坡上,可見一個約兩米高的八角形鐵板水缸,遺棄於校園一角,缸身呈現大片銹蝕及損毀痕迹。
「呢個水缸應該係港大好早期嘅儲水設施一部分,負責為呢度一帶供水,可能後來因為進行水務翻新工程,就將佢擺咗喺度。」熟悉港大歷史的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文物保護課程主任李浩然指出,水缸能反映港大校園創校初期面貌,具珍貴歷史價值,但落得無人問津下場,大感可惜。
李批評,本港歷史文物的評級機制過度僵化,政府大多只將建築物納入重點保育範圍,對於非建築物、結構物及遺迹「視而不見」,以致大量古蹟慘變「孤兒仔」,長年未經保護下慘受人為及天然破壞,「好多古蹟就好似防空洞咁樣,就因為唔係建築物,或者包含戰爭呢啲負面印象,加上唔符合香港商業為主嘅古蹟保育概念,所以通常會被忽略。」李建議政府應重新修訂歷史建築評級機制,將非建築物古蹟納入評級範圍,以免珍貴文物遭受破壞。
根據古物古蹟辦事處回覆,彌敦道防空洞、薄扶林道界石碑以及港大八角形水缸等三個歷史文物均不屬於香港的法定古蹟。
文:紀靜雯、李耀宗
圖:吳康琦、甘偉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