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特區政府宣告創科局終於可以成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即決定明年夏天將在香港設立全球首個創新中心,這無疑是對香港的創新環境投下信心的一票。
MIT校長Rafael Reif受訪時坦言,他們看中香港的潛力,因為香港有「進入中國市場」的優勢,特別是有深圳及珠三角腹地的生產支援,這方面星馬難以比擬。在港設立創新中心,可以匯集港美兩地的學生、教學團隊、校友及香港本地商企和創業家,推動教育和研發,讓理念更快變成產品。
好一句「讓理念更快變成產品」,這也應是創科局成立的主要目標之一吧。不過,要發展科技產業,筆者認為不能好高騖遠,必須結合香港現實條件來考慮。須知香港的營商環境在國際評比中雖名列前茅,但科技發展卻明顯落後,不僅比日本、南韓、台灣和新加坡差,現在比起鄰近深圳,也自愧不如。
科技產業不但投資周期較長,風險也很大,需要「官、產、研、學」互相配合,才有機會開花結果。台灣八十年代就推動科技發展,現為全球最大的晶片製造地之一;新加坡九十年代加強科技研發,現在生物科技和藥業已有一定成就。從中亦說明,若沒有政府推動,科技發展很難成功。
現香港雖然有了創科局,但要急起直追,也是獨力難支,加強與內地及國際合作,不失為一個好途徑。
深圳的「深港創新圈」便是值得借鏡的好例子,由深港兩地科技界(包括香港科大和城大)合作,孵化出的大疆、固高等一批科技創新項目,成績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