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情:政治解碼:錐頭愈尖 感覺愈痛

年年歲歲花相似,審計署發表最新一期衡工量值報告,又是一大堆部門上榜,稍為特別的是今次上榜部門多達十餘個,計有被炮轟十宗罪的香港郵政、推動環保不力的環保署、任由校舍丟空的教育局、令大量孝子賢孫隨時搵錯墳墓拜錯山的食環署、檢控私煙得過且過的海關、報細吸毒數字的禁毒處、巡查路燈天一半地一半的路政署等等,簡直是一本施政甩漏大全。

錯就要認,打就企定,政府部門施政紕漏,審計署一網打盡即時披露,固然是應有之義,但從策略上而言,卻未必是最好的主意。正因為今次審計報告太大堆頭,牽涉部門太多,焦點分散,反而讓不少施政失誤得以逃過媒體及輿論的鞭撻。例如骨灰龕問題,由於龕位供應長期嚴重不足,以致大量先人「死無葬身之地」,但原來現有龕位根本未被盡用,以致全港至少有三十五萬個公私營龕位長期被空置,先人若泉下有知,真的死咗都激到彈番起身。又例如禁毒工作,禁毒處記錄顯示過去六年吸毒人數急降了七成,然而審計報告「踢爆」○一年至一四年間,七十二個呈報機構中逾半沒有呈報任何吸毒個案,令吸毒人數「報細數」,這就難怪當局經常錯估工作成效,更難怪本港毒禍會愈禁愈嚴重了。以上兩個例子都不是小問題,可惜「鋒芒」都被其他施政亂象掩蓋了。

審計報告猶如一支錐,錐頭愈尖,愈集中一點刺下去,承受者會感到愈痛,愈難忍耐。相反,愈多部門在同一時間被究責,所承受的壓力便愈分散愈細,愈容易逃過問責。官僚衙門怕登上審計報告,不是怕審計署責難,而是怕失職醜態曝光,需要面對輿論和社會的公審。審計署應該考慮調整策略,假設本來每三個月發一次報告炮轟九個部門,不如改為每月發一次報告揭發三個部門,令每個失職部門都成眾矢之的,這樣才能發揮監督施政、匡正流弊的最大威力。

王俞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