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句網絡潮語正是香港房屋問題的寫照。港府制訂十年房屋大計,目標不可謂不宏偉,決心不可謂不堅定,可惜拓土舉步維艱,建屋嚴重滯後,望樓興嘆的無殼蝸牛愈來愈多。在這種情況下,由前特首董建華牽頭的香港團結基金建議新建公營房屋可租可買,目標是令八成港人成為業主,聽起來十分諷刺。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黃遠輝承認,未來五年本港僅能建成約九萬七千個公屋或資助出售房屋,與長策會訂立的十年建屋目標有相當的距離。他又預期二○二○至二○二五年是房屋落成高峰期,每年有四萬公屋及兩萬私樓單位供應,不過該段時間有沒有足夠的建造工人仍存變數。其實誰都知道,建屋不可能一蹴而就,從找地、興建到落成,至少需要五年時間。根據長策會十年建造二十九萬個公營房屋的計劃,每年平均供應二萬九千個單位,而事實是港府建屋嚴重滯後,其中一九年單位供應不足一萬個。前五年留下巨大的缺口,要在後五年全力趕工,真是談何容易,十年大計隨時淪為空頭支票。
事實上,黃遠輝月前曾披露,港府找到的土地只能建造二十三萬個公屋單位,同十年規劃相差六萬個,這些土地從何而來?就算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找到土地,建造工人不足也是大問題。本港大型基建無一不延誤,無一不超支,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建造工人不足,本地年輕人大多不願意投入這一行,而港府又不能如新加坡那樣大量引入外勞,勞工不足幾乎成為死結。
說甚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做到。本屆政府上台後誓言撥亂反正,將房屋問題列為施政重中之重,說得無比動聽,結果卻是事與願違,房屋問題非但未能緩解,反而愈演愈烈,申請公屋人士如今已逾二十八萬之眾,突破三十萬大關指日可待,三年上樓已經成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迫使港府一再延長上樓時間,由年初的三點二年調整為現在的三點六年。如今看來,三點六年上樓恐怕都是幻想,今後勢必進一步延長。過去避之則吉的凶宅單位如今也成為搶手貨,房屋問題之嚴重可見一斑。
而最令人悲哀的是,申請公屋輪候大軍之中,相當一部分擁有專上學歷。公屋一向被視為基層市民的福利,如今多了高學歷年輕人競爭,不是他們不想上進,而實在是有迫不得已的苦衷。私樓價格欲與天齊,租金水漲船高,對收入有限的年輕人而言根本是難以承受之重,如今劏房遍地開花,連雞竇、豬欄改建的劏房都有價有市,年輕人不申請公屋還有何出路呢?
沒有安居就沒有樂業。香港社會紛紛擾擾,年輕人愈來愈激進,很大程度上是房屋問題造成。香港團結基金建議新建公屋單位可租可買,長遠實現八成市民置業的目標,的確點中了香港問題的實質,奈何港府拓土建屋有心無力,有關目標陳義雖高,但根本不切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