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現時約有兩萬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幼童,惟輪候學前復康服務時間長,致錯失黃金訓練期。協康會去年八月,在十間幼稚園推行雙軌模式「支援幼稚園特殊需要學童先導計劃」,為期兩年。參與的六十名學童中,分別有四成五人屬整體發展遲緩、兩成七有自閉症傾向、兩成語言發展遲緩,及百分之八屬專注力失調及肢體弱能等其他發展障礙。參與計劃一年後的學童在多個能力測試中,包括認知、語言理解、語言表達、小肌肉、大肌肉和自我引導等方面的表現有明顯進步。
研究計劃成效的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林瑞芳表示,計劃以雙軌模式進行,有別於只提供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的治療,還有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等專家團隊到校支援老師,替個別有特殊需要學童持續地制訂適切教學策略,從而強化老師對有關學童的認知及課程教學,不但令有特殊需要幼童得益,其他學童亦一併受惠。「以往即使家長帶小朋友去做評估,都只係一次性,而且專家都睇唔到小朋友喺學校嘅表現。相反,依家專家喺學校實地做評估,再同老師開會研究教學策略,每月持續咁觀察小朋友嘅進度。」
林瑞芳補充,幼童的腦部發展在零至六歲時有一定可塑性,年紀愈小,可塑性愈高,「特別語言方面受歲數限制,有外國研究更指學前教育回報大,好過喺小學或中學先嚟投資」,故認為有發展障礙幼童愈早接受學前特殊教育,可助其追貼學習進度。
五歲兒子被評為語言發展遲緩的李太指,兒子最初只能講單字,連簡單句子亦無法說出,至四歲起接受服務後,已能回答簡單問題及說簡單故事,有明顯進步,「自信心多咗,會主動同同學玩,開始有傾有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