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知有土斯有財 寸步難行最可哀

「有土斯有財,有財斯有用。」在過去的農業社會,土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當今的商業社會,土地依然是最珍貴的天然資源。尤其是房屋問題愈演愈烈的香港,土地供應已成為剪不斷理還亂的最大難題。

發展局局長陳茂波聲稱,本港人口密度已達每平方公里二點七萬人,相當於孟加拉達卡和印度孟買,是發達城市中密度最高的,三十年後總人口將增加一百萬至八百二十萬,戶數將增加五十萬至二百九十三萬,屆時需要三個半沙田新市鎮才能容納新增的人口;他強調不開拓鄉郊或填海,不能一勞永逸解決土地問題。

誠然,隨着人口不斷增加,對住宅土地的需求日益殷切,這是人盡皆知的事實;而靠「寸土必爭、見縫插針」遠遠無法滿足需求,必須打造類似沙田的新市鎮,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問題是地從何來呢?開拓鄉郊或填海本來不失為一種可行辦法,可惜的是,在目前這種社會和政治氣氛下,港府動輒得咎,連發展新界東北也舉步維艱,開拓鄉郊或填海又談何容易。

其實,「地從何來」本來就不應該成為問題。香港面積一千一百多平方公里,已經開發的土地只佔兩成三,其中僅百分之七是住宅用途;而新加坡面積是七百一十多平方公里,已開發土地佔四成以上。兩者對比懸殊,這正是新加坡人口密度比香港高但人均居住面積比香港大一倍以上的主要原因。顯而易見,香港土地供應之所以嚴重不足,房屋問題之所以不斷惡化,不是因為沒有土地,而是因為有地動不得。上屆政府在土地供應方面無所作為,導致問題積重難返,現屆政府雖想撥亂反正,奈何阻力重重,寸步難行。

眾所周知,新加坡面積由過去的五百八十多平方公里增至現在的七百一十多平方公里,主要靠填海得來,而且未來計劃再填海造地五十多平方公里;反觀香港,填海一直被視為洪水猛獸,即使維港以外的填海計劃也備受爭議。不怕不識貨,最怕貨比貨,兩地政府管治能力高下立判,難怪新加坡人人安居樂業,而香港卻是遍地無殼蝸牛。

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增加土地供應並不是只有填海一途。本港有七十多間私人會所獲港府以象徵式租金批出土地,總面積達到四百七十多公頃,當中不少位於市區黃金地段,但長期只供少數富豪權貴享樂,不僅浪費土地資源,而且引起極大民怨。單是佔地一百七十公頃的粉嶺高爾夫球場,如果用來興建住宅,就可以提供一萬個中小型單位,當局嫌貧愛富,不敢觸動權貴利益,結果授人以柄,連新界東北發展計劃也受到拖累。

古人說,事未至而預圖,則處之常有餘;事既至而後計,則應之常不足。陳茂波預告人口增加將導致土地需求更加殷切,這無疑是一種清醒的認識,然而,如果港府無法扭轉施政困局,找不到解決房屋問題的良方妙藥,一切只能淪為空談。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