嫻話家常:單車節最大敗筆

在混亂的安排之下,單車節以噓聲作結!眼見高官們、富貴們在中環戰戰兢兢地轉兩個圈,又有一人參賽、幾個教練「伴賽」的畫面,實在愧對黃金寶、李慧詩等為香港辛苦建立的形象!而且,大費周章原來只是五公里的賽事,有行山的友人就說,我們平日「用腳行」也不止這個距離吧;一些經常踏單車的朋友則說,平日練習也最少十多二十公里;有朋友更笑言,單車節的作用是警惕香港人,平日應該多做運動,不要臨急抱佛腳……

先不談今次比賽的混亂,畢竟是第一次,安排上失誤也許情有可原。問題反而在於辦這次活動的目的為何?因為,旅發局主辦這次活動,既未能推廣香港的旅遊業,亦推動不到單車運動。

首先,在旅遊方面,單車節對遊客的吸引力確實不大,見電視台訪問了一位曾觀看環法單車賽的遊客,直言單車節的氣氛是「蚊髀同牛髀」。而且,跟外國甚至台灣等地比較,賽道的吸引力實在遜色,對爭取外國選手來港作賽,又或者遊客來港參與活動的推動力確實少之又少!

如果活動是希望推廣單車,就更加捉錯用神。要推廣單車,最理想是讓單車融入生活。但香港的單車網絡系統卻路路不通,駕駛者亦沒有「單車是交通工具」的意識,實在很難令單車活動得到推廣。觀乎內地又或者台灣的單車網絡做得不錯,不少地方都有專為單車而設的道路,故吸引很多香港人單車遊。這就是一年一次人工化的單車節,跟長遠發展單車運動的分別!

一年辦一次類似的活動,對不少人來說是歡迎的,但如果你問任何一個熱愛單車的人,希望將單車融入生活的人,寧願每年搞一次單車節,抑或建一條為單車而設、暢通無阻的道路?相信絕大部分都會選擇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