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捭闔:中國科研水平

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屠呦呦教授,因研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成績突出,獲得本年度諾貝爾醫學獎。另外,在本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大學排名中,清華大學超過麻省理工學院(MIT),榮膺世界工程研究領域的全球第一位,MIT屈居第二。對於兩項成績,作為中國人當然值得高興,肯定了國人的不懈努力。

可同時,我們仍需要保持冷靜的態度。無論是屠教授還是清華大學的成就,都仍然是中國科研的起步,還未構建出系統性的科研成果,只處於生態圈形成的初階段。

中國的科研在一些領域,的確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可是如果要成為一種系統,便需要在廣泛的領域上處於高端位置,並交叉支持,進一步互相促進。隨着近年陸續湧現的成果,顯示這幾十年來的基礎研究開始步入收成。同時中國的巨大社會需求和正在冒起的國力,也為科研提供了環境基礎。

事實上,除了北京,高等院校集中地西安和老重工業區東北等,也是中國科研的重鎮。在今次的排行榜上,哈爾濱工業大學也取得不俗的成績。

任何研究都沒有捷徑,都需要研究人員耐心地、一步一步地積累經驗和成果。從基礎理論到應用研究,每個環節缺一不可。我們今天看見屠教授和清華大學的成就,卻沒有關心這背後是花了多少年、保持恒心、默默的付出和堅持。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在一切只強調「時間就是金錢」的香港社會,可能並不太容易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