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大嶼阻力多 空令歲月易蹉跎

港府銳意發展大嶼山,計劃提供住宅及商業設施的同時,亦有意將大嶼山發展為新的旅遊及休閒熱點。顧問公司為發展大嶼山旅遊業定出規劃大綱,建議引入六大主題,設立十一個樞紐區,並興建鐵路連接市區及新界,雄心不可謂不大,藍圖不可謂不美,問題是受制於政治現實,要將藍圖變成現實殊非易事。

任何發展大計都需要土地資源,在港島及九龍市區差不多飽和而新界發展計劃出師不利的情況下,面積比港島大得多的大嶼山,成為香港未來發展的希望,難怪受到歷屆政府的垂青。事實上,發展大嶼山有助解決困擾本港的許多問題,如提供大量房屋及就業機會,增加旅遊設施,而港珠澳大橋即將建成及隨之而來的橋頭經濟,更為發展大嶼山提供契機。

因應大嶼山的大部分土地位於郊野公園,顧問報告建議,大嶼山未來應以集中資源方式發展,欣澳、梅窩、貝澳、芝麻灣、大澳等地都可以成為樞紐,展示包括極限運動、探險樂園、生態旅遊中心、水上活動中心甚至靈修場地等不同主題。發展局則表示,為大嶼山引入多元化主題,旨在吸引旅客「玩轉」大嶼山,延長留港時間,增加消費。當局同時承認,有關建議為顧問初步構思,可行性有待進行技術及財務評估後始能確定。

不錯,發展大嶼山存在技術及財務等問題,但這些都不是重點,主要阻力在於政治因素。發展大嶼山屬大型規劃,不能不填海,不能不拆遷,不能不伐樹,難免招致保育團體的反對;而反對派為了阻撓政府施政,也勢必繼續在立法會拉布;尤其是近年本土及港獨勢力興起,動輒將發展計劃扣上「被規劃」、「賣港」等大帽子,大嶼山發展計劃很可能被污名化。老實說,單是發展機場第三條跑道已引起不少爭議,發展大嶼山阻力之大更是不問可知。

發展大嶼山本來不是甚麼新概念,之所以久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正是港府施政無能、蹉跎歲月的見證。早在董建華時代已成立大嶼山發展專責小組,由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掛帥,曾推出「大嶼山發展概念計劃」,包括發展物流園、主題公園、生態旅遊中心、文物徑、水療中心等,說得天花亂墜,可惜坐而論道,隨着曾蔭權政府落台,專責小組也無疾而終。現屆政府上台後,亦將大嶼山視為長遠發展的新動力,成立由發展局局長領導的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獻計獻策,區內發展似乎一片光明。然而,有關諮詢會議以吹水居多,未有多少實質內容,而隨着欣澳填海研究及人工島研究撥款申請分別被立法會工務小組否決及被政府主動撤回,意味着發展大嶼山寸步難行。

如果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那麼壞的開始就是失敗的一半,大嶼山要由「醜小鴨」蛻變為「天鵝」,可謂阻力重重。如今顧問報告提出發展大綱,港府照本宣科,會不會又淪為吹水大計,不能不令人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