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致遠:理想與現實

反水貨客的年輕示威者被控襲警及阻差辦公罪,早前法庭判處多名參與者罪成,打着本土口號的年輕團體示威抗議。有示威者被坊間指為激進,因部分行動被形容為暴力。其實,暴力是否唯一宣洩情緒和表達訴求的方法?

年輕人不滿社會現狀,訴諸街頭示威遊行,反映他們有訴求。然而,年輕人希望達到訴求的標準和可以解決問題的原則,往往較不少人可接受的程度為高,有時理想與現實難以配合,他們情緒便隨之激盪,影響原可以冷靜表達訴求的行動。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政治訴求往往難以達到目的,遇到挫折是平常事,關鍵或者在於如何將負面情緒化作正能量。

在保護香港基本利益下,包括嬰兒有奶粉食、低下階層有公屋住、有良性就業競爭機會,這對發展健康社會非常重要,以行動表達訴求實有理據。另一方面,年輕人可嘗試將眼界擴闊,接受現實,例如中國是香港的主權國,中港一些社會問題需雙方理性溝通,提出有建設性的方法。只有在雙方共同努力、互相諒解下,耐心地實踐行動,方能雙贏。

然而,部分年輕人甚麼也要最好,得不到便即時表達不滿,甚至擴大負面情緒,這或源於不少新一代家長將最好的全部畀晒仔女,令他們無空間包容次好有關。如何將負面情緒變做正能量,其中一點是為自己留有空間,甚至退後幾步,參考不同意見,代入他人想法,抽離自己,才能增強對不同意見的包容,也才能令自己有機會作不同選擇。如此方能算理性、和平、務實,從而取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