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建制派連連生事 中間路新瓶舊酒

香港政改數個月前泡湯之後,「堅決綑綁否決政改」的反對派沒有甚麼動作,建制派、香江府衙、朝廷倒是動作多多。先是建制派議員在投票時「集體甩轆」,製造了有史以來在立法會的重大政治事故,相互攻訐,稱有「內鬼」,搞出一場讓香港人大開眼界的政治鬧劇、政治笑話。接下來,梁振英赴京「中期述職」,據他「自我表揚」說,全國人大委員長、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組長張德江非常滿意他的工作。

然而,官方新聞稿卻沒有這樣的說法,香江輿情立刻議論這是CY在自我吹噓、壯膽;接下來,CY忽然大發神威,即時「炒掉」兩名問責高官,包括左派資歷極為深厚的曾局長,接替者據說是有「豐富地區選舉經驗」的前民建聯高層、「脫胎」於反對派的劉江華。CY此舉令香港左派、建制派、愛國愛港陣營頗感震動。接下來建制派的自由黨主席再次公開批評梁振英,表明不會支持他連任特首。接下來,CY的民調支持率跌入歷史新低,江湖上冒出了更多下屆特首競爭者的傳聞……

這段時間,朝廷、香江府衙、CY一直強調要放下歧見,集中精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這段期間,反對派頗為「老實」,沒有「亂說亂動」,是難得的「歲月靜好」、「與民休養生息」的時間。倒是建制派內部卻連連出事,鬧劇醜事不絕,內鬥明顯加劇。

良性互動 創造條件

這段時間,朝廷不再重申要和反對派中的「頑固派」堅決鬥爭。事實上朝廷也清楚,政改泡湯之前放出要和「頑固派」堅決鬥爭的狠話,實際上對準了整個反對派。因為那時的反對派已綑綁又綑綁要一致否決政改方案。所有反對派都是「頑固派」。

因此,政改泡湯前後「堅決鬥爭頑固派」的說法完全起不到分化反對派的作用,不如收起為妙,否則,無法因應新形勢、新任務開展工作。

朝廷收起和頑固派堅決鬥爭的說法,鼓吹「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為政改泡湯之後醞釀和反對派新一輪的「良性互動」創造了條件。與此同時,朝廷也「敏銳」的抓到在政改問題上反對派中所謂「第三勢力」的抬頭。他們是反對派中的「最最溫和派」,鼓吹要在朝廷和反對派激進勢力的兩極對立中走「中間道路」。為此公民黨、民主黨中都分化出了這樣一些人。他們大鑼大鼓的宣傳自己的主張,成立「智庫」,以新的姿態參政議政。

了解香江政壇二十多年發展的人都知道,所謂「中間道路」、「第三勢力」不過是新瓶裝舊酒。早年的「泛民」書生、深水埗「民協」都是這樣「玩政治」,和朝廷「又砌又傾」。結果都被時代拋棄,被香港市民拋棄。他們在政治上「兩頭不到岸」,鬧騰一段之後,在大勢擠壓下,或是「歸邊」反對派的「激進」,或是被朝廷「招安」,進入建制派外圍,並無「中間道路」可以走下去,所謂「第三勢力」也成不了勢力。

出於無奈 自立山頭

不過,在兩大勢力的角鬥中,總會激盪出一些「游離人物」,他們也知道「前車之鑑」,知道「中間道路」其實走不通,甚至根本不存在,但他們在內部鬥爭中是失敗者,是少數派,出於無奈,也出於「體面」和「尊嚴」,他們不得不「選擇」中間道路,拉隊伍自立山頭。當然,他們也會有僥倖之心,或認為自己是個「例外」——別人走不通的路,他們走得通。

對朝廷而言,他們是最好的統戰對象,又是自己送上門的,只要稍微肯定一下他們的「明智」,給一點甜頭,有一點禮遇,他們就會歡喜雀躍,以為自己真能創造歷史,為香港為自己找到一條新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