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捭闔:國民黨處境尷尬

隨着一系列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的慶典,再次引發起國共兩黨對於抗日功勞誰屬的爭論。國民黨認為自己是當時抗日的主力,又是全國性合法政府,指摘共產黨剽竊軍功;共產黨則認為兩黨對抗日均有貢獻,只是戰場角色不同。

這種爭論的基礎源於兩黨把本身定位在全國性質。若有一天國民黨放棄自己在抗日時期角色,意味着該黨放棄原來的法統基礎,這從政黨關係作為兩岸關係紐帶來說,對國家統一不利。可惜,國民黨的這種發展趨勢正在發生。除了年長一輩的國民黨員仍然堅持「國民黨是中國的國民黨」信念,近年國民黨整體上經歷了深入的本土化,過去領導中國成功抗日的歷史,對今天在台灣的執政地位、影響力和選票都沒有任何關聯或幫助。退一步來說,中國抗日歷史跟今天台灣本土社會生活是疏離的。

從晚清抵禦列強入侵到抗日戰爭,對中國成為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來說,起了很大作用。因為外族入侵,讓中國這個原本只有天下觀而沒有民族觀的國家,從身份意識上組織起來,認識自己在國際社會中跟其他民族的不同。這個中華民族觀本來成就了國民黨的建立,也是國民黨的道統基礎。但離開了中國大陸後,只立足於台灣的國民黨便難以繼續傳承這個基礎。相反,共產黨卻在這二、三十年間把民族主義以至相關歷史接收。這是今次大閱兵的背景,更是一次構建民族主義道統之舉。有趣的是,國民黨處在尷尬的局面:自己的道統在台灣無法伸張,又認為被共產黨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