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解碼:星光大道 前路崎嶇

尖沙咀星光大道本來是沒有甚麼「星光」的景點,但由於優化計劃觸發爭議,近日反而成為城中焦點。

說實話,星光大道啟用超過十年,的確是時候注入新元素,特別是年前獲國際媒體評為全球第二大令人失望景點,更有需要作出改革挽救形象,不論從營運者、政府或者市民的角度,優化計劃都是無可厚非。問題是,有關計劃本身隱藏着許多先天局限。第一,出台時間碰上區議會選舉,在選票效應之下,政黨一定對計劃咬住不放,萬箭齊發,口誅筆伐,這條海濱大道勢成啟晴邨後另一個抽水景點;第二,計劃欠缺政治公關部署和策略,一公布就說要關閉海濱長廊三年,事前沒有諮詢,沒有吹風,沒有造勢(例如發動支持團體入信城規會),一出閘即處於孤掌難鳴的劣勢;第三,事件涉及發展商,一旦被扣上「官商勾結」的帽子,陰謀論便不脛而走,跳落黃河亦洗不清,何況有關商人還被視為「梁粉」,泛民狙擊更是不遺餘力。

君不見,昨日有人入禀申請司法覆核,又見白鴿黨鐵頭仁的身影,此君一二年曾對梁振英當選特首提司法覆核,今年初才賠了百萬訟費,如今又來挑機。據經驗,除非法庭拒絕有關司法覆核申請,否則沒有一、兩年也不能走完整個訴訟過程,星光大道優化計劃隨時胎死腹中。這就是香港的現實,不管事情是否對整體社會有益、是否合乎法律程序,總有人提出反對,總有人作出阻撓,以致社會就在爭拗聲中停擺和內耗,當年港珠澳大橋因一場司法覆核而一拖再拖,今日翻新星光大道恐怕亦不會例外。

奇怪的是,面對一個如此棘手的議題,有關官員似乎一直好整以暇,完全看不出有甚麼事前拆彈的痕迹,難道已打定輸數?

王俞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