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略重金屬 港監察混亂

鉛水成因至今仍眾說紛紜,有建築業內人士指出,水源、輸水過程、儲水器皿、以至建築物內的供水系統,均有機會令食水含鉛。身兼水資源及供水水質事務諮詢委員會委員的綠色力量總幹事文志森指,水務署目前有對供港水源進行檢測,而原水過濾後再輸送到住宅的過程極為密封,接觸到鉛的機會不大,從而推斷食水中的鉛極有可能來自水管焊接位。

文直指本港建築工程繁多,熟練工人供應不足,以致有欠缺經驗的工人焊接喉管時用過多含鉛焊料,令大量鉛從焊接位滲入食水。文更指現時外地工程大多使用已預設接駁位的水管,不需使用外來焊料,因此可理解為何內地及台灣未有出現鉛水超標。文續指,本港監察食水只着重於對市民構成即時危害的污染物含量,如大腸桿菌等,忽略會長遠影響健康的重金屬含量。他批評,現時食水監察責任分配混亂,政府有必要成立跨部門小組,監察整個食水系統。

多年無事 政府安於虛榮

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學術統籌宋立功表示,內地民眾對重金屬污染食物及食水問題十分敏感,地方政府亦不敢掉以輕心,或會因而對建築物料含鉛量要求較為嚴格。宋直言台灣政府對食水安全亦十分緊張,但本港政府因多年來沒有發生重大水事故而「安於虛榮」,未有就食水安全提高標準。宋批評政府部門監督工作欠清晰標準,事件反映部門嚴重缺乏危機意識。

宋坦言擔心鉛水事件持續,將影響本港的國際聲譽,甚至影響本港國際競爭力及作為宜居城市的排名,他促請政府重整監督機制及提升安全標準。

雖然政府已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鉛水事件,其工作包括檢視及評核現時公共及私人樓宇食水供應系統的設計、建造、維修、保養、技術標準、監管制度等各方面。不過立法會議員王國興直言,鉛水風波爆發至今,各種迹象顯示成因或與外判制度監管不力有關,當局應徹查事件。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