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語廣播:改變不干預 先應棄官僚

「積極不干預」政策,在港英時期奉為圭臬,不過,回歸以來,好像一直沒有人提出過異議。

最近,特首梁振英表示,「積極不干預」政策在今日全球和地區的競爭環境下已過時,並認為政府需要適度有為,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換言之,政府將會改變「不干預」的態度,這是香港經濟政策一大轉變,會引起甚麼變化,有待觀察。當然,作為一個有為的政府,要推動一個產業,大可通過政策傾斜、稅收優惠,加以引導,但能否成功,還是需要很多因素配合,因為香港終歸是一個自由市場。

其實,過往所謂「不干預」,很多時等於「不負責」,不僅沒有促進工商業的發展,反而是拖慢了步伐。以領取營業牌照為例,不管是想經營酒樓、賓館或食肆等,要申領一個牌照,可謂關卡重重。因為領牌要經過地政總署、衞生署、消防處等不同部門的審批,而這些部門在「不干預」政策下,只是擔任「監管」角色,變得作風僵化,加上互不協調,互相卸責,經常令人無所適從,以致申請一個牌照動輒一、兩年時間也未必領到,一來會錯過了最佳開業時機,二來亦會使申請者財政上大失預算。對此,相信曾申領營業牌照人士均深有體會。

所以,希望特區政府改變「不干預」政策的同時,亦應設法扭轉各個執法部門的官僚作風,不僅要做好「把關」,還應該配合政府政策而發揮「推動」的作用,主動指導申領營業牌照者如何做到合格的要求,協助打通經脈,而非只是設置關卡,「鐵板」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