嫻話家常:臨界點之形成

早前,半山般咸道發生「斬樹事件」,路政署以「難以估計大樹倒塌的『臨界點』」為由而斬樹,但土力工程處卻認為沒有危險,加上連香港樹木權威專家亦認為無必要斬樹,令社會矛頭直指「先斬」才後查的路政署。跟政府不同的部門及官員接觸愈多,就愈了解路政署的想法,他們擔心的就是:「萬一塌樹壓下來,令市民受傷,由誰負責呢?」

無錯,大家最擔心的,就是責任問題!萬一樹塌下來,路政署確實會受批評。然而,斬樹就是唯一辦法嗎?這又好像欠缺邏輯!擔心有市民被大樹塌下而受傷,可以從不同方面入手。例如,先查清大樹是否真的會塌下?了解有沒有辦法令樹木健康穩固地生長?有沒有辦法令市民不會經過樹下?就算大樹真的塌下,有沒有保護設施可令市民冇有怕?結果,路政署跳過了整個思考過程,跨過了不同的思考方向,直接去到「沒有樹就不會塌樹」的一步!

這種想法有沒有錯?我嘗試用另一個問題給大家思考!汽車會撞死人,因此我們會想辦法防止車輛撞到人、我們會想辦法叫人安全駕駛、不要超速、我們會想盡辦法叫市民小心過馬路……然而,我們絕不會跳到「沒有車就不會有人被車撞」這極端的一步。因為正常人也明白,我們是避不了「人車共融」的問題,簡單來說就是不能夠沒有車,那就只好直接面對問題。樹木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縱然每一棵樹都有倒塌的危機,但正常人也不會因而有「斬樹避禍」的想法,難道郊野公園樹木要斬盡嗎?我相信對郊野公園虎視眈眈的人,也不會如此過分吧!

如果,政府面對的各種問題,都是以路政署「斬樹」的態度去處理,那相信很快就可將民怨推向「臨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