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難民衝破萬人 假慈悲自食其果

儘管港府已加快處理酷刑聲請個案,但難民問題未有緩解,反而愈演愈烈,成為治安毒瘤及財政負擔。可以斷言,港府未能從源頭上遏止,只是一味以有限的人力及物力去應付無限的難民潮,只會適得其反。

入境處去年初推出統一審核機制處理酷刑聲請個案,由以往平均二十五個月,縮短至十五個月;為每宗個案提供的法援時間由以往平均五十六個小時,縮短至二十多個小時。一年多過去了,效果如何?統計數字顯示,被拒入境時提出酷刑聲請人士由之前的平均每月不足十三宗,增至今年上半年的平均每月二十七宗,增加逾倍;等候處理個案由去年六千多宗,升至如今逾一萬宗;港府處理難民費用亦由往年約一億港元,激增至每年四億多元。照此勢頭發展下去,遲早成為本港財政難以承受之重。

難民問題未因當局加快審批而減緩,反而持續惡化,孰令致之?原因是這些所謂的難民多以遊客身份來港,然後打黑工甚至作奸犯科,其中八成都是被捕後才提出免遣返申請;即使申請被拒,當中八成個案會繼續上訴,藉口五花八門,盡量拖延滯留時間。譬如有一對非洲籍夫婦攜同兒子於○四年以旅客身份來港,翌年再誕下一子,被揭逾期居留後即時提出酷刑聲請,近年又提出免遣返申請,入境處一再要求其提交申請表格,對方則不斷以精神有問題無法填表為由拖延,當局為他們安排體檢,他們則質疑覆檢醫生的專業資格、撰寫報告能力等,一拖再拖,一家四口已留港十一年,而且會繼續賴下去。

其實大家都知道,所謂酷刑聲請只是藉口,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申請者都是經濟難民。這些人利用本港司法制度的漏洞以及港府的假慈悲,並在某些人士及組織的幫助之下,千方百計滯留本港。本報早前揭發的一宗案件顯示,十多名南亞裔人士乘航機抵港後,竟一起要求由一名南亞裔律師為代表,提出酷刑聲請,有些更是「人未到律師信已到」。顯而易見,本港難民制度早已淪為無良業界的提款機,他們大發難民財,納稅人可謂冤哉枉也。

香港只是彈丸之地,這些年來一再受到難民問題的困擾,由當年的越南難民第一收容港,到近年南亞及非洲裔難民大舉湧入,香港儼然已由自由港淪為難民港,由國際金融中心變為國際收容中心。假難民耗用公帑還在其次,作奸犯科事大,近年涉及酷刑聲請人士的販毒、強姦、非禮、搶劫及打黑工等案件持續上升,蘭桂坊更淪為人間妖域,問題到了不能不正視的地步。

事實證明,當年港英政府未經民意授權就加入《國際酷刑公約》,埋下假難民問題的禍根。不少人建議港府重新審視有關公約,即使香港須履行國際責任,也決不能無所作為、坐視問題不斷惡化。港府管治無能,香港問題已經夠多了,難道還要背上難民港的包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