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些事件令筆者有着無限感慨,第一件事情是這樣的,筆者在課堂上和學生討論經濟實力和文化軟實力的問題,當中談到了中國經濟硬實力的確是上升了,可是文化軟實力卻仍是相對落後,國人出門公幹旅遊時的一些不文明行為,是會損害中國軟實力的發揮。其中表明沒有評論優劣的立場,只是強調軟實力若因國人的行為而不能向前發揮,反過來會令經濟發展遇上瓶頸,強調的是經濟和文化發展是相互影響,學習中心點也在這方面。
可是,班上一些同學只是冷冷的表示,「我是說廣東話的,不是說中國話」,我感到很不安然,只好說外國人是不會把香港人、中國人分開來看待的,但從年輕人不屑一顧的表情,我明白了他們不同意的態度。
第二件事情是有關台灣的。近日台灣爆發了反課綱運動,一些中學生佔領了教育部長辦公室,但這些年輕人的抗議標語卻錯白字連篇,例如「撤回」的「撤」字卻寫成「撒」,甚至連台灣的英文Taiwan也寫成Taiwa。文字上的失誤,卻在台下引起意識形態的爭議,因為當有人批評這些年輕人用字不當時,有支持學生的表示這是「台文」,這正是要反「中國字」權威!當中除了是歪理之外,更有意識形態之爭的味道。
事情說過了,但這兩件看似無關的事情,卻代表了新一代對身份認同的問題,特別是年輕一代的看法,更是令人感到憂慮,年輕人普遍對現狀不滿,因為他們從小是在父母的規管下長大,當到了成人可以有自主能力時,卻發現社會上各項規則都是由前人所制訂,他們自然有反叛心理。問題是當這些反叛心理加上既有的意識形態,便會往激進的一方發展,到後來年輕人反而成了影響安定的力量。從社會進步的立場看,年輕人敢於創新的想法,是讓社會向前進步的大動力,但前提是這些力量應用於帶領社會向前。現時筆者見到的,是年輕人在不滿現狀下,混雜了身份認同的看法,於是一種強調本土的情緒出現了。筆者一些學生口中的「我是說廣東話的」,其實就是這種內心的反映。
在這裏,筆者要強調的是這不是一個對與錯的問題,因為從香港的實際狀況來說,香港就是中國的一部分,所以沒有必要討論法理上香港和中國的從屬關係。反而我們應該從一些年輕人為何抱着激進態度的切入點,去思考因何會發生年輕人身份認同的混淆,才可以改變目前的問題。
在引文上筆者以內地一部分人的不文明行為來作引子,在一定程度上這是影響着本地年輕人不認同的心態,但從筆者的觀察,強調本土不等於身份認同,分別在於年輕人是否因強調本土而否認/拒絕接受身份上的認同。也從實際的角度看,要是社會發展順利,年輕人看到將來,這些不認同看法自然會下降。
在筆者眼裏,年輕人是看到了社會上一些不對的地方,他們想有一些改變,但手法卻是不成熟,在改變不了的大格局下,便將這些不滿找一個方法宣洩,身份認同往往成了便宜的選項,特別是社會的分化程度上升、堅尼系數居高不下時,將矛盾指向外面,心態上向內更是常見的事情,要解決的方法還是從根本入手。
也就是說,我們要對年輕人工作上針對他們,要明白如何疏導年輕人的不滿。社會上的財富不均,年輕人看不到未來的問題需要有處理的勇氣和策略,而不是一味的從福利或簡單的青年工作入手。這無疑會觸動許多盤根錯節的問題,也會對既有現狀帶來一些改變,但社會發展本來就是一種改變,要將之變成向前的力量,而不是讓其變成不穩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