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終不改,人事費興亡。港府管治班子突然出現變動,兩名問責局長同時離職,這既是前所未有的官場「地震」,也是政改後最令人矚目的政治事件。與過去有官員自己「跳船」不同,今次兩個局長空缺即時獲得填補,顯示主動權在港府手中,難怪引起炒魷「換血」的猜測。
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及公務員事務局局長鄧國威,分別以「樂意退休」和「家庭理由」為理由離職,空缺由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副局長劉江華及海關關長張雲正接替。兩人離職的表面理由都很牽強,明眼人都看得出別有內情,消息指今次改組是特首梁振英主動提出並獲中央同意,空穴來風,未必無因。早前梁振英訪京兩日,向主管港澳事務的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匯報工作,顯然正是與此有關。
作為問責局長,曾德成及鄧國威沒有在各自負責的範疇內「做好呢份工」,導致青年工作及公務員工作問題多多,尤其是去年的佔領之亂,更是將所有深層次問題暴露無遺,這大概正是他們「被辭職」的真正原因。事實上,一向對政治冷感的年輕人近年異軍突起,成為街頭抗爭的主力,不僅愈來愈激進,而且獲得外部勢力的青睞及大力扶持,民政事務局實在難辭其咎;而公務員隊伍離心離德,嚴重影響港府施政,公務員事務局同樣責無旁貸。青年及公務員人心遲遲未回歸,兩名局長被問責也就不足為奇。
古人說,上下不合,令乃不行。港府管治混亂,烏龍百出,固然有許多原因,但公務員隊伍同床異夢甚至陽奉陰違,絕對是主要原因之一。由於回歸時整個管治班子原班過渡,特區政府並沒有自己的班底,由中央任命的特首被架空,淪為光桿司令,以致施政備受掣肘,阻力重重。正如手腳不聽頭腦指揮一樣,港府部門各行其是,互相拆台,不亂才怪。
眾所周知,首任特首董建華忠厚老實,由於孤家寡人,遭到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等港英餘孽抵制,政令出不了禮賓府,儘管後來推行問責制,吸納社會精英進入管治架構,依然未能得到公務員隊伍配合,董建華出師未捷腳先痛,不得不黯然引退;第二任特首曾蔭權是英王御封的爵士,本身就是港英餘孽,任內大搞任人唯親,並與富豪勾勾搭搭,弄得烏煙瘴氣,留下一大堆爛攤子;第三任特首梁振英無疑根正苗紅,是中央信賴之人,可惜管治班子拉雜成軍,良莠不齊,當中不乏濫竽充數者,結果不但未能撥亂反正,反而令管治問題進一步惡化。
可以見到,現屆政府上台短短三年,已有多名管治班子成員自己辭職或「被辭職」,可謂損兵折將,分崩離析,有人將港府形容為「熱廚房」,一點也不誇張。然而,當局不暇自哀,不知反省,反而敵友不分,是非不辨,做盡親痛仇快的蠢事,不啻自毀長城,自取滅亡。正如我們之前指出,港府倒行逆施,跛腳鴨遲早成為風乾的跛腳臘鴨。
當然,港府諸事不順,頭頭碰着黑,當中既有來自反對派的明槍,也有來自建制陣營的暗箭,尤其是最近政改「甩轆」事件,一方面暴露建制派嚴重分裂,另一方面反映港府管治存在極大問題。政改失敗後,港府強調集中精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無疑用心良苦,可惜事與願違,即使政治爭拗暫時平息,民生方面一樣烏龍百出,危機不斷,不管是高鐵等大型基建的延誤超支,還是公屋的鉛水風波及瑪麗醫院的霉菌殺人事故,或者是西九管理局再度委任洋總裁,無不爭議多多,民怨四起,將港府管治無能、進退失據的醜態暴露無遺。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回歸十八年來,歷屆港府管治無能,授人以柄,加上反對派興風作浪,反中亂港傳媒煽風點火,部分市民將對特區的不滿轉到中央身上,以致人心漸行漸遠,年輕一代的言行尤其偏激,港獨病毒不斷蔓延,將香港逐步推向深淵。可以預料,未來兩年港府還要面對多場選舉,在反對派咄咄逼人之下,港府管治勢必亂上加亂。
香港風風雨雨,紛紛擾擾,表面上是反對派與港府的較量,實際上是國與國之間的角力。外部勢力在香港無孔不入,得心應手,中央政府不是不知道,只是畏首畏尾,諱疾忌醫,導致香港病情不斷惡化。第五代上台後意識到問題嚴重,特別是經過佔中及政改之亂,知道病情已不能再拖,今次動手術無疑是撥亂反正之舉,但能否成功,目前言之過早。不可不知,香港管治問題千頭萬緒,司法等刀把子部門仍掌握在港英餘孽手上,教育系統也被反對派牢牢控制,當高高在上的還是洋人和洋奴,當反中有獎愛國有罪,無論港府如何改組如何換血,恐怕也是事倍功半。
宋代歐陽修說過,「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一個地方的興盛和衰落,雖然離不開各種客觀因素,但主要還是取決於人事。香港的管治問題就是人事問題,中央用人不當,所託非人,正是所有亂象的根源。當年鄧小平曾警告,千萬不要認為香港回歸後只要中央不過問,一切交香港人處理就萬事大吉;他強調中央必須保留一定權力,否則會引起動亂,不利於香港繁榮穩定。事實證明,鄧小平的確有先見之明。近年中央官員不斷強調必須由愛國愛港人士治港,可惜事實恰恰相反,香港主權回歸,治權沒有回歸,豈能不亂!
說到底,打鐵還需自身硬。今次港府改組管治班子,只是去除瘀血的第一步,能否起死回生,只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