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七日的香港書展明日落幕,最熱門的話題除了一眾𡃁模出寫真集爭上位,就是一位資深女明星駐顏有術,脫穎而出,還有一位六歲小妹妹的寫真集因尺度問題引發軒然大波,警方重案組介入調查。其實,傳媒對今屆書展的報道大都出現在娛樂版,而不是港聞版,足證書展早就變質變味,為社會娛樂化、八卦化提供另一個形式而已。
香港書展如今已是第二十六屆,成為城中每年一度的盛事。參展商規模不斷擴大,今年接近六百家,令人眼花繚亂,其中不少是來自國際書商;入場人數不斷創新高,由當初的二十多萬人次增至去年的逾百萬人次,即香港平均七個人就有一個光顧,今年入場人次有望再次打破歷史紀錄;入場消費亦水漲船高,去年人均消費已超過一千元。從數字上看,書展的確是愈辦愈紅火,旺丁又旺財,不過,如果因此認為香港人讀書風氣濃厚,開卷有益,那又未免過於一廂情願了。
根據書商透露,現時最受歡迎的是本土題材及語言類書籍,前者顯然是受社會風氣影響,吸引熱衷街頭抗爭的年輕一代;後者則同考試有關,受到家長及學生青睞。另外,明星寫真、旅遊天書等消閒類的書籍亦有不少捧場客,而在書展舉行講座、簽名活動的,多是政治明星或者娛樂界名人,反觀較為嚴肅的文學、歷史、科學及中外名著的展台前就門可羅雀,乏人問津,即使有人舉行簽名活動,也只有小貓三四隻。一冷一熱,對比鮮明,香港人到底是否真正熱愛閱讀,不問可知。
蘿蔔青菜,各有所愛,閱讀甚麼書籍、追捧何類作者本來是個人自由,只是當書展都聚焦於譁眾取寵題材時,不僅反映入場者的興趣,更是反映這個城市的品味。別看書展期間熱鬧非凡,人聲鼎沸,其實真正有閱讀習慣的相當有限,終身閱讀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最近有調查顯示,只有四成港人有閱讀習慣,過去半年平均閱讀一點七本書,對比韓國人每年平均閱讀十一本書、日本人平均閱讀四十本書,實在是相差懸殊,而同閱讀已成生活方式的歐洲人相比,更有天壤之別。君不見,在香港的車廂裏、公園中、街道上,大都是低頭一族玩手機,手持書本而且讀得津津有味的,簡直是稀有動物。
當局年年吹噓書展如何成功,如何有效推廣閱讀文化、提升閱讀興趣,其實是自欺欺人。香港仍然是急功近利的社會,同賺錢無直接關係的都不太感興趣,近年社會泛政治化,年輕一代連正經課堂都不上,更別提閱讀。最可笑的是,港府官員不學無術,胸無點墨,偏偏附庸風雅,結果「世界級」的西九文化區至今仍是一塊爛地,超支延誤醜聞卻接踵而來,淪為公帑無底洞。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香港不斷走向衰落,癥結在於缺少源頭活水,從鬧哄哄的書展掛羊頭賣狗肉,從香港至今仍是文化沙漠,已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