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區議會選舉連鎖效應

日前梁振英上京匯報特區施政及尋求中央支持與配合,政界估計涉及政治議題時,離不開兩場「大選舉」,即今年尾的區議會及明年的立法會選舉,相信這也是中央關心的大課題。

今年的區議會選舉在佔領運動及政改失敗之後舉行,建制與泛民兩大陣營除了議席分配之爭外,得票總數的多寡也可折射出民意民情的微妙變化,對明年立法會大選會帶來重要啟示,受到政界廣泛關注。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本屆區選是取消了委任議席之後的首次,各股勢力全力以赴,爭奪四百三十一個議席,誰勝誰負影響深遠,將產生連鎖效應。

區議員的多寡對立法會選舉產生不可低估的影響。區議員是政黨的地區樁腳,對聯繫街坊,動員投票可發揮難以替代的作用。一般而言,區議員愈多,對政黨爭奪立法會直選議席愈有利。不能忽略的還有區議員的多寡與「超級區議員」的角逐有直接關係,按照立法會的選舉條例規定,要獲得十五位區議員聯署支持,才能成為「超級區議員」的候選人,很多政黨因為區議員人數不足,只能望風嘆息。

區議會不單在地區事務舉足輕重,在全港事務的地位也在逐步提升,大有「農村包圍城市」之勢,乃兵家必爭之地。對政黨而言,這是培養年輕接班人的練兵場,失去議席等同失去培訓平台,可說是人財兩失也。有遠見的政黨政團早已為區選提早起步,從前年下旬開始便默默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