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一舉天下知 名落孫山有誰問

中學文憑試放榜是一年一度的城中大事,傳媒焦點都放在狀元身上,他們的母校、家庭背景甚至政治立場都成為熱門話題,基層出身的更是被視為勵志典型。然而,有人金榜題名,就有人名落孫山,狀元受追捧固然是順理成章,那些成績不理想而被忽略的考生,其實是最需要社會關注關心的一群。

任何考試都是殘酷的,尤其文憑試幾乎是一考定終身,更是令莘莘學子寢食難安。在少數人脫穎而出的同時,大多數人則淪為失敗者。今年有七萬四千人參與文憑試,考生數量較往年少,大學學位競爭似乎沒有以往那麼激烈,但因整體學位未增加,在兩萬五千名考獲大學最低門檻的考生中,平均兩人爭奪一個資助學額,可謂一半歡喜一半愁。對於家境較好的同學來說,考不入本地學校,大可以負笈海外,只有那些成績不理想又無能力留學的基層家庭子弟,其徬徨無助可想而知。

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安慰那些成績不理想的考生,指各行各業均需要有關專才,機會處處,因此職業教育日益重要,希望同學們提早認識職場,他還拿奧運銅牌單車手李慧詩的經歷勉勵考生。是的,條條大路通羅馬,人生選擇多的是,但除非沒有辦法,否則誰不想升讀大學呢?表面上,港府今年提供的學士、副學士、毅進等其他文憑學額共七萬八千個,比考生總數還要多,看似人人有書讀、有選擇,實際上大家心知肚明,今時今日連正經的大學文憑都貶值,畢業出來未必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一般職業培訓文憑的含金量就更低,在學校多呆幾年,對許多學生而言,主要作用是延緩走上職場競爭的時間。至於像李慧詩那樣另闢蹊徑且獲得成功的經歷,幾乎無法複製,不具有代表性。

香港的真正問題其實不在於是否增加大學學位,而在於經濟結構愈來愈單調,就業選擇愈來愈少,除了少數擠入金融、醫療、法律等領域的天之驕子,大部分人只能投身餐飲、衞生、環境等相關服務業,收入少,工時長,難有出頭天。經濟及社會結構日益單一化,上升階梯早已斷裂,跨代貧窮成為常態,憑努力闖出生天的獅子山時代早就一去不復返。特別是房屋問題最令人困擾,年輕人置業無望,只能加入公屋輪候大軍,致使公屋申請宗數突破三十萬大關,輪候時間一再拖延,這是導致香港人成家愈來愈遲、出生率愈來愈低的主要原因,也是年輕人近年在政治上由冷感變得活躍,不少人成為街頭鬥士的重要原因。因為對前途失望,對未來徬徨,有人誤入歧途,有人受政客操弄淪為政治炮灰,這從佔領、鳩嗚、光復行動中年輕面孔特別多可見一斑。可以說,教育不僅是關乎學生的個人問題,更是政治和社會問題。

近年青年問題一直是社會熱門話題,其實,解決青年問題說難也難,說易也易,關鍵在於就學、就業以及居住問題,港府無法搞好經濟民生,不管每年考出多少狀元,都是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