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致遠:第三力量 開拓共識

近日政圈中多討論政治第三力量,而且有部分有心人都身體力行,正積極推動第三力量的發展,包括湯家驊的民主思路。當然第三道路仍是初階,暫時只有一些概念,能否落實,得到市民認同,仍然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體驗證。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張志剛早前撰文表示,香港在政治上只有親共及抗共二分類,建制派是親共,泛民派是抗共,沒有第三道路的存在空間。張的觀點是源於抗爭思維,敵我矛盾意識。他認為在香港只可存在兩種政治力量,支持或反對中央,而支持中央是正確的,反對就是敵人。他的意見比早前董建華提到香港需要有建設性的反對黨更為保守,早前中央官員都提到泛民中有死硬派,也有朋友。

而事實香港有不少市民對中央一些做法是有意見的,要香港人對中央唯命是從,這絕對不可能,最重要是中央與香港人能達致求同存異,而香港的第三力量就是要在政治上發揮緩衝作用,除了必然贊成及必然反對外,第三道路就是在中港分歧中,開拓最大共識。

以八三一政改框架為例,支持的有五成市民,反對的有四成。但有些方案,在八三一框架下作出優化,支持的市民高達七成;所以主流社會是認同中央在香港問題上是重要的持份者,不可不理,但也不能逆來順受,但如果有政治力量在現有框架下,爭取香港人最大利益,是有一定市民的支持。

今日的政治局面只有維護中央及反對中央兩種,兩種力量互相批鬥,互相謾罵,市民對這種局面感到厭煩,大家都期望有新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