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管局千瘡百孔 治沉疴須用重藥

物壞蟲生,俗壞奸生,成立近四分之一世紀的醫院管理局千瘡百孔,問題多多,尤其是山頭主義、資源分配不均、各自為政等,更是導致亂象叢生,烏龍百出。醫管局檢討督導委員會經過近兩年的「把脈」,終於完成「病情報告」,到底如何開方下藥,備受社會關注。

據了解,檢討報告除了指出醫管局多項管理問題,亦不點名批評威爾斯親王醫院及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長期「大擠塞」,病人遲遲未獲安排上病房,其中威院急症室被形容擠迫如「戰地醫院」,而肇因竟是內科病房堅拒加床,令病人「倒灌」急症室。

事實上,公立醫院急症室擠塞問題存在已久,以威院為例,由於人手長期不足,其創傷中心需包攬新界東聯網的交通意外等危重病人,令急症室應接不暇,最繁忙的時候曾出現近百名病人在急症室等上病房的奇景。上年度伊院及威院急症室求診人次分別排全港第三及第五,少於屯門及聯合醫院,但威院急症室的緊急病人平均需等四十五分鐘才獲診症,屬全港之冠,伊院平均亦需三十七分鐘。至於非緊急病人的等候時間更是無法估計,有病人足足等了二十六小時才獲診症,簡直匪夷所思。當然,相對於專科輪候時間動輒逾年,這不過是小巫見大巫。

見微知著,急症室的亂象只是醫管局種種問題的冰山一角。醫管局最受人詬病的就是山頭主義問題嚴重,導致資源分配不均,例如新界西人口佔全港百分之十五,去年獲得撥款只佔百分之十二點五;又如九龍東人口佔全港逾百分之十四,撥款只佔約百分之十,兩者顯然不成比例。當局辯稱醫療資源不能簡單按照人口比例分配,問題是,資源嚴重傾斜,自然容易出現亂象,包括部分病人被迫跨區求診,這不是添煩添亂嗎?

除了資源分配不均,聯網之間缺乏合作,也衍生不少問題。有的醫院白內障手術輪候時間已縮減至零,本來有意為輪候時間長的醫院分擔病人,但對方竟擔心病人減少會遭削資源而一口拒絕。更甚的是,醫管局購買先進儀器,往往只有數間龍頭醫院獲分配,其他醫院只能望梅止渴,部分醫生因為欠缺培訓機會而灰心求去,造成人手流失。

很明顯,整個公共醫療體系百病叢生,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委員會報告認為聯網制度行之有效,只是劃界有問題,建議重新「執位」。誠然,重新執位也許可以令人口與資源的分配比較合理,但依然無法解決根本問題。醫管局管理架構臃腫,肥上瘦下,前線醫護人手短缺,士氣低落,導致事故不斷,醜聞不絕,斷錯症、用錯藥、打錯針、輸錯血、開錯刀已成家常便飯,這些問題不解決,不管聯網如何重新劃界,也必然徒勞無功。

正所謂,去疾莫如盡。醫管局問題積重難返,小修小補、小打小鬧是無濟於事的,惟有動大手術、狠下重藥才能清除病灶,根治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