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院 伊院變「戰地醫院」

成立近四分一世紀的醫院管理局,一直被批評充斥山頭主義、資源分配不均,醫管局檢討督導委員會經過近兩年「把脈」完成最後報告,最快七月中出爐。消息指,報告除點出上述問題及建議外,亦不點名批評威爾斯親王醫院及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長期「大擠塞」,已獲評估需住院的病人,長時間滯留急症室未能上病房。據了解,委員會對威院尤為不滿,該院急症室擠迫如「戰地醫院」,並發現肇因是內科病房堅拒加床,令病人「倒灌」急症室,認為做法不符病人安全,促請醫管局解決。

香港急症醫學會會長蕭粵中認為,內科爆滿致急症室病人「滯留」問題存在已久,必須正視。威院的問題是人手長期不足,其創傷中心需包攬新界東聯網的交通意外等危重病人,令急症室應接不暇,曾聽聞該院最高峰時有近百人在急症室等上病房。他促請醫管局投放資源,改善人手短缺及病床分配。

倡協調各專科解決擠塞

據了解,督導委員會曾走訪各公立醫院,當巡視威院急症室時,發現診症區內擠滿臥床及坐輪椅病人,正等候上病房,環境擠迫混亂,其中一名老婦更稱等了兩日仍未上病房,令委員會大感驚訝;伊院急症室的擠迫情況亦相近。消息指,委員會認為病人既需住院,病房應盡快接收。報告將要求醫管局協調各專科,解決個別急症室與內科病房之間「嚴重服務阻塞」,又建議當局增加服務量,加強非住院護理、門診服務等。

威院內科醫生否認拒加床

醫管局數據亦反映出問題,本年度截至去年十二月卅一日,伊院及威院急症室求診人次分別排全港第二及第五,未及屯門和聯合醫院。但威院急症室的緊急病人(第三級病人),即情況較穩定但一般需入院的個案,平均需等四十五分鐘才獲診症,屬全港之冠;伊院與廣華醫院並列第二,緊急病人平均等卅七分鐘。

有威院內科醫生否認拒絕加床,稱新大樓內科病房已加五至六張床,亦加開舊翼十樓兩個病房,但區內人口老化及大型屋邨相繼落成,服務壓力有增無減;亦有威院醫生指,自○三年沙士後,新病房着重感染控制,病床距離需符合標準,亦要設隔離病房,故重建後病床沒大增。中文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系教授吳國偉表示,外科偶爾會「借床」予內科部紓緩壓力,但「有床無人手」亦無濟於事。

伊院設法「自救」 免病人乾等

另有伊院醫生指,該院管理層已察覺問題並設法「自救」,今年底將增設一個有四十張病床的急症科病房,接收病情略重、料需住院約三日的病人,免病人在急症室「乾等」。但因難以強迫病人出院,預計該病房每日只可騰出十三至十四張床,接收滯留急症室病人,只屬杯水車薪。

醫療組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