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京官赴深圳和反對派部分議員在政改表決之前「最後見面」,對今次政改的立場和未來形勢發展作了「全方位闡述」:「八三一決定」不可撼動,不會在沒有實行就作修改,「八三一決定」不是只管二○一七年普選特首,而是一直管下去,提名委員會「公司票轉個人票」、「白票守尾門」等建議不予考慮……這些立場闡述足以表明朝廷「一以貫之」的強硬和寸步不讓。然這些不會給反對派帶來太大的壓力。今次會面座談,給反對派造成震撼和衝擊的是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有關「分化」、「打壓」反對派的論述,朝廷對反對派中的「死硬派」、「頑固派」磨刀霍霍之聲清晰可聞也。
王光亞把反對派分為兩類,論述如下。一是極少數別有用心的人,打着「民主」的幌子,把香港視為獨立政治實體,肆意曲解香港《基本法》,阻撓特區政府施政,頑固對抗中央管治,甚至勾結外部勢力,鼓吹和支持「港獨」等分裂勢力,妄圖顛覆中國憲法確立的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他們雖然人數不多,但危害不小,不僅是反對派,而且是死硬派、頑固派。中央對這部分人的立場,堅定而明確,就是堅決鬥爭,決不含糊,特首普選制度設計要把這些人排除在外,不僅要限制他們入閘,阻止他們出閘,即使他們僥倖當選,中央也會堅決不予任命,否則,既非香港之福,更是國家之患,在這一點上,中央的原則立場是堅定不移的。
這段話「文抄」如此之長,即可聞「霍霍」之聲不絕於耳,「刀光劍影」也非一閃而過。接下來,王光亞繼續論述:二是大多數的反對派中人,他們關心國家發展和香港前途,贊成國家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擁護一國兩制方針和國家憲法確定的國家政治體制,雖然他們中的一些人的某些政見,與中央可能不同,在民主的理念、實現的方式等方面,與中央的看法也可能不一致。但他們認同一國兩制、國家憲法、香港《基本法》及國家體制和制度,中央希望與這部分反對派中人有更多的機會溝通,在共同的政治基礎上就任何問題深入交換意見。
這段話「文抄」也不短,然「和風細雨,循循善誘,坦誠相見,推心置腹」,是數十年來中共施以統戰之術的「標準文本」,「千錘百煉」之作。根據朝廷上述評價,如果再深究,那就是「兩類矛盾」的定性。中央和反對派中的死硬派、頑固派乃「敵我矛盾」,和反對派中的「大多數」乃「人民內部矛盾」。毛皇帝一直強調要「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對「敵我矛盾」要用批鬥和專政的方法;對「人民內部矛盾」要用「耐心細緻的思想工作方法」,「從團結的願望出發,通過批評和自我批評達到團結的目的」。當然,朝廷和反對派的「大多數」雖然是「人民內部矛盾」,但相互之間的「政治基礎」和關係遠沒有達到毛皇帝「和風細雨」、「同志式平等對待」的境界,必要的鬥爭是不可避免的。只要不越界、尊重底線就好。
不過,在「一國兩制」局限下,朝廷對反對派死硬派的「堅決鬥爭」、視為「敵我矛盾」,也難以使用毛皇帝的「批鬥和專政」方法,只能是動員輿論、引導民意用合法手段挫敗他們的政治圖謀,壓縮其政治發展空間,讓他們沒有市場。
然而,朝廷要達此目標,也非易事,有可能激起更多更深的社會矛盾,特別是「本土意識極強、有港獨之嫌的年輕勢力」極可能逐漸取代「死硬派」,他們的能量大有機會超過「死硬派」。這幫人比起死硬派更加「法不知畏,恩不知感,以下愚之人,而又肆其狂誕」,勢必為國家和香港之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