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習慣「重口味」,鹽分及糖分攝取量超標,港府早前成立「降低食物中鹽和糖委員會」,主席陳智思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已有初步減鹽糖目標,但強調絕非「管束」飲食業界,而是希望市民「唔知唔覺」地少吃鹽糖;相反若市民口味未變,強行要求食品變淡,「大家咪唔幫襯」。他透露初步會從源頭入手,已與醬料供應商及飲品生產商接觸,但有跨國飲品企業坦言總公司統一配方,難遷就本港市場而減糖,因此他準備先向本地品牌「埋手」,亦將研究小學生飯盒和小賣部有沒有減鹽糖空間。
現時本港成人每日約攝取十克鹽,即大約四克鈉,高於世衞建議的每日五克鹽(即兩克鈉)。陳智思指委員會期望十年後港人的鹽攝取量可先減三成,降至每日七克,即相當於每年減百分之二至三,相信透過從食物源頭減鹽,可讓市民口味漸轉淡。他舉例有美式連鎖快餐店已減少炸薯條的用鹽量,「我唔講你都未必覺,證明可以喺不影響口味下減鹽!」
他又指港人有四成的鈉質來自醬料,其中味精的鈉含量更比豉油高一倍,故下一步會先與醬料生產商磋商,可否逐步縮小即食麵味精包的分量,「袋裝鹽和糖都可考慮每包整細啲,市民可能落一包都覺味道OK。」細節仍需與業界商討,但他透露有本地醬油廠反映,鈉其實具防腐作用,減少醬油中鈉質或會影響保質期。
另外,香港市場始終有限,以減糖為例,港人攝取糖分主要來自預先包裝飲品,他坦承有跨國汽水公司指難單為香港改配方。陳指會繼續留意其他跨國企業的減鹽糖計劃,又相信可先向本地品牌「入手」,如豆奶等。
委員會成員之一、津貼小學議會主席張勇邦表示,衞生署目前的至「營」校園計劃,主要針對飯盒應三低一高、多菜少肉、少煎炸油膩等,這些標準較易「目測」,但糖和鹽分量則無法判斷,只能靠當局制訂標準;小賣部方面,承辦商需顧及營運,一味賣健康小食可能「無生意」,因此他任校長的小學索性不設小賣部,改為以獎勵計劃,鼓勵學生自攜水果或健康零食。
記者 陳紹恒 張美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