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象皆因政治起 經濟民生誰來理

俗語說,家和萬事興,家衰口不停。香港競爭力每況愈下,經濟民生日益衰敗,雖然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但泛政治化絕對是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隨着政改爭拗進入白熱化,整天吵吵鬧鬧,令人不勝其煩。沒有穩定,何來繁榮?

為了推銷政改方案,港府高官連日來分頭落區,可謂不遺餘力,但每次都被反對派示威者圍追堵截,所到之處無不引起混亂。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昨日在九龍灣派發政改傳單,與一名持反對意見的市民發生激烈爭論,更是令社會矛盾和官民對立暴露無遺。面對這種狂躁不安的政治氣氛,連港府高官也開始沉不住氣了。

高官落區引發連場混亂,恰恰證明政改爭拗已導致社會嚴重撕裂,深層次矛盾空前惡化,香港究竟何去何從,不能不令人擔憂。眾所周知,只有通過政改方案,政制向前邁進,才能確保社會穩定,也才能專心發展經濟民生,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也是主流民意支持「袋住先」的真正原因。奈何樹欲靜而風不止,反對派出於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為反而反,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港府高官如何落區推銷,也無法改變一拍兩散的命運,反而只能製造更多的爭議和混亂。

事實上,正是因為政治紛爭沒完沒了,經濟民生停滯不前,香港才會不斷沉淪。去年的佔領之亂幾乎無法收拾,而佔領結束後反對派在立法會發起全面不合作運動,更是導致議會空轉,施政癱瘓。香港一向是經濟城市,過去沒有多少人關心政治,惟回歸後一切都變了,任何事情都被政治化,連芝麻綠豆般的小事也鬧得滿城風雨,尤其是隨着激進勢力抬頭,整個社會已容不下任何理性的聲音。一方面經濟民生問題千頭萬緒,另一方面政治爭拗鬧得不可開交,實在不可理喻,難怪有人說,不到香港不知文革還在搞。

在周邊城市全力發展經濟的今天,唯獨香港陷於政治泥沼無法自拔,競爭力怎麼可能不下跌呢?香港和新加坡被形容為「雙城記」,同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經濟實力曾不相伯仲,然而時移勢易,如今新加坡整體競爭力遠遠拋離香港,人均GDP更是比香港高出四成,兩者已不可相提並論。如果說新加坡是家和萬事興的最佳例子,香港顯然就是家衰口不停的反面教材。

何時睹澄清,一灑民生艱。香港在沒完沒了的政治爭拗中內鬥內耗,錯失無數發展機會,不僅被新加坡逐漸拋離,多個內地城市也後來居上,大有取代香港之勢。上海、天津、廣東、福建相繼成立自貿區,近日中央又決定逐步調低進口稅,香港優勢漸失,邊緣化危機日甚一日,而激進組織還在鼓吹「本土化」和「港獨」,簡直是自取滅亡。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五一長假市況慘淡,旅遊及零售業步入寒冬,整體經濟前景不妙,難道還不足以令港人好好反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