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反水貨,根本之處在於破壞香港自由貿易港的開放,把從來合法的水貨貿易妖魔化。反水貨的學生、年輕人,大多是依靠父母養、政府的大學生貸款養,不知經濟現實,也不願意去了解,只是人云亦云,為反對內地而諸多藉口,盲目依從,不知後果。
香港的悲哀是政府順從這些人反水貨,問責政府淪落為少數搞事者的跟尾狗。不知道或不理會反水貨帶來對香港社會自由港形象的實質破壞和對旅遊零售業的打擊。香港零售依靠個人遊,這是清楚不過的事實。但近大半年來,個人遊帶來的零售需求已大不如前。個人遊的豪客已少,需求主力來自深圳的一簽多行客。一周一行的政策便是打擊深圳一簽多行客,後果自然是零售需求的大幅滑落。特區政府應負全責。
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會議要降低關稅,擴大增設邊境的免稅店,目的是把內地居民在外消費引導回內地。上海自貿區亦打造台灣商品中心,讓上海居民可買到便宜(即減免關稅)的台灣商品。下一步,無論上海自貿區或廣東、福建、天津自貿區便會擴大銷售減免關稅的進口國際產品。這樣大的政策轉變,肯定會進一步打擊內地居民在境外最大消費點的香港的零售。一年二千億港元的消費已在減少,再加打擊,香港零售消費會下跌百分之十以上。
經濟增長、收入與就業都會很快地惡果出現,並形成惡性循環。由反水貨連鎖地引發零售基層失業潮,其中受害者應否到政府示威抗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