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天下:反思高等教育

有評論指,美國對高等教育向來有「持之以恒的熱情」,其他國家紛紛倣效美國模式,輸送愈來愈多的高中畢業生去接受大學教育。最近,《經濟學人》指出,就在美國的大學模式廣泛傳播之際,有關花在高等教育上的大筆資金,是否物有所值的擔憂也在增長。

文章分析,全球大學學齡入學人口比例,二十年間從百分之十四增長到百分之三十二。在大學創造更多東西的同時,成本也在增加。經合組織國家在高等教育上的花費,佔了GDP的百分之一點六,美國在高等教育上的投入,是GDP的百分之二點七;教育費用在近二十年翻了一番,學生貸款接近一點二萬億美元,已超過了信用卡債務和汽車貸款。人們不禁會問:愈來愈多的錢被花在高等教育上,是否值得?

這是個極具爭議性的問題。以前,都說「知識改變命運」,多少勵志的故事無不歌頌書中自有黃金屋、顏如玉。然而,如今高等教育普遍,以致於「博士滿街走,碩士多如狗,學士去遛狗」。內地有不少高校教師常感慨收入低、工作壓力大,常陷入愧疚,因為讀了那麼多年的書,卻無力回報在經濟上支撐自己求學路的家人!

論者指,「這是一個真理輕易崩塌,信念總是動搖的年代,讀書改變命運就是其中一個受害者」。

說來也真諷刺,投放大學的資源多了,入讀高校的青年多了,大學生的水準反而下降了。「再窮不能窮教育」,可現實卻令人沮喪,內地的說法是「高中生拖累全家,大學生拖垮全家」、「科研窮三代,讀博毀一生」。當然,也有例外,香港搞學運的,像黃毛小子,沒有多少時間讀書,卻受美國佬推崇備至,說是「思想家」。這是異數,一般年輕人唔恨得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