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創客空間

經過這幾十年的發展,深圳建立起全球輕工、電腦、家電等產業最完整的產業鏈和生產能力。過往,深圳主要是給國際企業的訂單生產,缺乏本地的設計和與市場的連接,只是大批量、標準化、低成本的生產,無論技術、知識均無法積累,產業和企業的升級轉型缺乏機會和動力。近年,隨着加工貿易衰落,迫使地方政府和企業另尋發展的方法,由此而帶來了轉變的機會。

今年初,李克強總理到深圳考察「柴火創客空間」,在深圳掀起創客熱潮。創客是歐美「Maker」概念的翻譯,意思是出於興趣與愛好,把創意轉變為實際產品。創意源自民間生活,借助現有生產鏈將之變成產品,並銷售推廣。這不是DIY,也超越傳統手工藝,可與先進工藝如數碼技術、電子裝備等結合。在歐洲,這種社區性的自造生產組合多於美國,背後有其工匠傳統。

深圳的創客平台甚至開始伸延至中小學,與歐美大學為主的情況不同,主因是深圳缺乏大學和大學理工傳統。不過,深圳有的是工業生產條件。按台灣的說法,在深圳一公里內能找到任何原材料以至零部件,故不一定依附於大學,反而可利用眾多工廠的支持,建立起社區性的創客空間,而非商業性的設施。

創客空間與台灣快製中心相類,後者商業性、生產性更強,但都是通過與生產條件結合,利用當地優勢,動員本地創意與吸引外地創意來發展出創業創新的機會。香港好應與深圳在這方面廣泛合作,好好利用本地人才和國際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