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語廣播:市建局職能未盡發揮

市區重建局最近又有新聞,這次不是人事轇轕,而是關係重建項目。

涉及的重建項目是港人熟悉的中環街市。這座建於一九三九年的三級歷史建築物,於一九九四年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手電梯系統啟用後,上層改建為購物廊,其他部分到二○○三年初就相繼停止運作。

重新引起市民大眾關注是二○○九年,政府決定將中環街市剔出勾地表,交由市建局進行全面保育和活化。這本來是一件好事,讓中環這個高密度石屎森林的商業中心,一來可保留一幢頗有特色和歷史價值的建築物,二來通過活化可提高建築物的吸引力和使用率。

可是,大埔一名聾啞居民入稟高等法院申請司法覆核,遂使這個項目遲遲未能動工,到官司去年結束,但一計數,建築費已上升了兩倍,由原來五億元增至十五億元。

十億元額外成本如何賺回來?成為了市建局的新難題。平情而論,市建局雖然不應以盈利為目標,但近年發展的項目多數虧蝕,如果無止境的「失血」,終有「乾塘」一日,作為當家者不無「巧婦」之憂。前些時發生的所謂「將帥不和」,相信與此不無關係。

市建局的角色始終與政府部門有別,運作上不能不考慮「自負盈虧」,所以涉足的項目要計算經濟效益。不過,筆者認為,市建局的職能不應只着重於個別重建或者活化項目,而應在配合社會發展需要方面多出一分力,例如打造從郵輪碼頭至西九的海濱長廊,市建局可協助加快收購阻礙的建築物,為長廊工程除障,這更符合社會整體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