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改民意戰轉趨激烈,政府與建制陣營在一方,泛民陣營與曾參與佔領運動的民間團體在另一方,都在部署落區打宣傳戰,為民意造勢。互不相讓之下,碰撞在所難免,警方也在強化戒備,防止局面失控。
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明言政改方案公布後,周末政府會全面動員問責團隊落區宣傳政改,向公眾解釋政改的重要意義,爭取市民支持政改。有鑑於過往經驗,泛民必有狙擊行動,林太呼籲不同政見人士表達意見要以理性和平的方式,不應阻礙政府與市民直接溝通。不過,泛民會交由有「傘兵」之稱的青年激進組織自行發揮,在不同地點狙擊落區官員。
政府積極與建制團體協調,當官員落區派傳單,或與市民在街角討論政改時,由地區團體派員護航,加上警方派員保護,估計情況仍屬可控,將是「有驚無險」。
落區造勢,推動民意支持政改非常重要,問題是訊息如何能夠有效傳遞給公眾?為何即使人大「八三一框架」限制極多,尤其是「出閘」明顯帶有篩選成分,市民仍然要支持政改方案?如何理解「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當年曾蔭權主催「起錨」行動,又與余若薇辯論政改,成效不彰,更被評為一敗塗地,教訓深刻。今次落區規模更大,時間更長,需動員的人力資源巨大,考驗政府的組織動員能力,尤其與建制團體的統籌協調,能否做到有效分工,共同進退,政改對政府是「硬任務」,許勝不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