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水貨客的激進組織愈玩愈激,連續兩個周日的「光復屯門」及「捍衞沙田」行動均釀成暴力衝突,下一個目標又指向元朗,大有不將水貨客「趕盡殺絕」決不罷休之勢。眼見中港矛盾持續惡化,港府重彈檢討個人遊政策的老調,大方向是開拓更多景點及購物點,紓緩擠迫問題,可惜這不過是官腔而已。
誠然,大量內地居民來港觀光購物造成擠迫問題,尤其是水貨活動氾濫,對市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滋擾,引起不少怨言。去年三月北京兩會時,國家領導人已指示要研究香港的接待能力,可惜港府將之當耳邊風,過去一年沒有推出任何實質性措施,結果授人以柄,被政客利用來挑撥中港矛盾,甚至鼓吹本土化及港獨歪理。如今眼見矛盾不斷惡化,港府又說現在是檢討個人遊政策的時候,顯然是敷衍民意,怎樣檢討,有何結果,實在令人懷疑。
其實,水貨活動本來屬於跨境貿易的一種,只要不違法,沒有理由禁止。更何況,從事水貨活動的大多是基層市民,被視為一種謀生途徑,只是近年有內地居民加入水貨客大軍,才令滋擾問題變得嚴重。所以,即使取消內地居民來港一簽多行,充其量是令水貨活動變成港人的「專利」,並不能杜絕水貨活動。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只要內地存在食品安全及產品質量問題,水貨活動就不可能消失。
政客及激進組織並不是不知道這個道理,他們之所以激烈反水客,無非想將民生問題政治化,渾水摸魚,以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事實上,香港是自由市場,無論零售業、旅遊業乃至金融業,都要依靠內地,如果沒有內地政策支持,沒有個人遊消費,香港經濟決不可能維持今日的繁榮局面,如果香港人希望耳根清淨,不如乾脆取消個人遊政策,甚至連內地的蔬菜、食水等都不要,一切自給自足,與內地一河之隔,老死不相往來。問題是,如果真的閉關自守,香港還是香港嗎?還是國際金融中心嗎?還能維持繁榮穩定嗎?
不要忘記,個人遊政策是香港主動向中央要求的,也的確幫助香港經濟從谷底回升,如今過河拆橋,一時嫌內地客不文明,一時嫌旅客太多,一時嫌炒高物價,彷彿香港的所有問題都是個人遊引起,都是內地客的錯,將內地客當成替罪羔羊,這公平嗎?一方面希望內地客呼之即來,揮之即去;一方面要求取消內地客一簽多行,自己卻可以無限次往返兩地,這又公平嗎?有人批評港人自私自大,一切以自我為中心,顯然不是沒有道理。
正所謂,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既然個人遊授人以柄,引起那麼大的矛盾,中央與其忍辱捱罵,不如索性停止這項政策,一了百了,這對內地沒有甚麼損失,有錢不愁沒地方消費,就算香港經濟因此變成一潭死水,那也是咎由自取。中央政府有這個魄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