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達在《歷史在你我身邊》一書其中一章,提到羅家倫女兒羅久芳紀念父母的文集。羅家倫曾出任清華大學校長和中央大學校長。
五四運動後,羅家倫總結學生運動衰落嘅原因,認為:一是青年做事往往有一鼓作氣再衰三竭之勢;二是「第一次學生運動」都是用功學生負責,「但是到後來久動而不能靜,有許多人只知道動而不知道讀書,於是乎其動乃成為盲動」;三是「最初動的學生,是抱着一種犧牲精神,不是為了出風頭」,而他們的「名聲較大,大家知道得多了,於是乎有許多人以為這是成名的快捷方式,乃是出風頭的最好方式,結果個個想起來動,結果必至於一敗塗地」;四是後來的各種政治成分加入,「往往起於內部的破裂」。
也許還應該說,運動是短暫的事情,能夠達到的目標是有限的,自然會衰落,可惜熱血沸騰之中,很少有人肯在合適時機見好就收。羅家倫嘅總結,與今日佔領運動由遍地開花到民怨沸騰再到衰竭,何其相似?學生盲動,反中亂港嘅爛果報盲捧,別有用心嘅西方傳媒遂把黃毛小子吹捧為「思想家」、「年度風雲人物」,遂使黃毛小子飄飄然,樣樣都有佢自以為是嘅「高見」,既已成為「思想家」,還要讀甚麼大學?還有教授夠格指導這「少年風雲人物」嗎?
當然,對本報一眾有識之士嘅讀者,這種盲吹瞎捧,只會「捧殺」一個盲動嘅黃毛小子!
胡適「五四」那年二十八歲。胡適是位「但開風氣不為師」嘅真正思想家,他曾反思新文化運動的進展,促使他放棄了「二十年不談政治」的初衷。
然而,晚年胡適,雖說「遠路不須愁日暮」,可他一直提倡「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又豈是偶然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