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港府想盡辦法增加房屋供應,樓價依然長升長有,公屋更是水漲船高,售價屢破紀錄。對於港府來說,房屋問題是施政重中之重,而對於無殼蝸牛而言,高樓價已成為痛中之痛。
差餉物業估價署數字顯示,截至去年十一月止,私人樓價已連升八個月,再創歷史新高,去年首十一個月累積升幅近一成二。私人樓價升勢欲罷不能,連帶公屋也成為搶手貨,粉嶺一個迷你公屋單位以呎價一萬一千五百六十五元成交,不僅榮膺全港公屋「呎價王」,而且比同區私樓貴逾一成。代理揚言該單位每月租金可逾六千元,即實用呎租高達四十四元,足以媲美部分市區豪宅,令人嘖嘖稱奇。
可以見到,隨着私人市場兩、三百萬元的細銀碼單位買少見少,部分投資者轉而炒賣公屋,導致市場嚴重扭曲,已到了「不理好醜,但求就手」的地步。香港仔華貴邨一個公屋單位前年以四百二十萬元易手,引起市場哄動,按照目前的趨勢,這個紀錄相信很快就會被打破。當年港府推出租者置其屋計劃,原意是讓公屋居民購買自住單位,令基層市民有機會成為業主,沒想到如今竟成為炒家狙擊目標,當局變相助長炒風,可謂弄巧反拙。
有趣的是,根據港府最新數字,去年全年一手私人住宅施工量及落成量都顯著增加,落成量按年大增近九成,創八年新高,施工量則按年上升兩成二,十二年來最多。未來三至四年,預料總共可提供七萬四千個單位。
一方面房屋供應持續增加,一方面樓價屢創新高,兩者看似矛盾,其實並不奇怪。前朝政府無所作為,導致房屋供應長期不足,多年累積下來,缺口愈來愈大,即使現屆政府全力覓地建屋,也無法填補這個黑洞。更何況,一手住宅供應增加,只能大致應付每年新增的需求,根本滿足不了累積的需求。
房屋死結難解,關鍵在於地從何來的問題無法解決。雖然港府制訂未來十年興建四十八萬個住宅單位的目標,其中二十九萬個是公營房屋,但承認現時覓得的土地只能興建約二十五萬個公營房屋單位,距離目標仍欠三萬多個,可見這個建屋目標充滿水分,到底能否兌現,實在令人懷疑。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日前重申已物色到一百五十幅具房屋發展潛力的用地,包括七十幅綠化用地,當中大部分用地可於五年內推出,預料興建逾二十一萬個單位,七成為公營房屋。但實際上,要將這些土地尤其是綠化用地改為興建住宅,往往遇到地區阻力,這個如意算盤是否打得響,尚是未知之數。再說,這些地皮大部分面積細小,只能興建單幢或兩幢樓,是否適宜作為公營房屋,也是一個很大的疑問。
說到底,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港府要解決房屋問題,首先就要解決地從何來的問題,如果無法突破這個困局,一切都將淪為空談,公屋貴過私樓的奇聞恐怕陸續有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