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明鏡:董伯伯商界應有角色

董建華成立的團結基金會,開頭大家都以為是個party,人員雖然顯赫。但只不過一起摸摸酒杯,裝模作樣,談談政治。誰知,董伯伯真的不顧「腳痛」、也不顧老邁年高,一波又一波出頭,其受歡迎程度,既高於梁振英,也不輸於溫和的泛民學者。

尤其狄志遠對政改的見解,帶出了泛民的理性溫和聲音,使到二○一七年有普選見到一縷曙光。事實上,無論從何種角度看,即使在人大八三一框架下的政改方案落實,也比原來的只有一千二百人的選委選特首好,對泛民也是有利的。如果這次政改方案不通過,泛民恐怕只有走上街頭一條路,而這條是死路。

固然,全面不合作運動以及街頭的抗爭可以陷梁振英政府施政極度困難,但是香港的繁榮穩定也必然受到極大的破壞,香港都是輸家,沒有贏家,只有台獨分子是贏家,美英的利益也受損,所以他們也支持「袋住先」。

這個困局,理性的泛民是看到的,但是受制於極端破壞分子,找不到下台階,因此,狄志遠挺身而出,或許能夠帶動湯家驊及其他溫和泛民議員也走出來,為政改死局帶來轉機。

董伯伯的角色,許多人看重他政協副主席的身份,但三禪認為他是健康的香港工商界之代表。香港一國兩制,維持資本主義制度,本來要靠香港工商界出頭,孰知,自由黨愈來愈不濟,田北俊的政協身份也被拿掉,而香港的大財團既沒有在香港新經濟增長點發揮應有作用,也不能在香港政局發展中發揮重要的正能量。於是,只能靠董建華出山,重新帶動和整合工商界的有生力量。照這個形勢發展下去,董伯伯的智囊團,就不單是開開研討會,發發新聞稿,而是政壇的一支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