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我是誰」,是構建民族國家,或者說民族身份認知的最核心問題。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背後卻包含着龐大的支撐元素。中國人過去一百多年的努力,總體來說困難和彎路不少,但仍能說是成功的。可是至今,也只是處於建立現代民族國家的初階段。
對身份認同的構建有不同階段、層次和深度。最基本的是領土,這對於今天的中國來說仍然是個困難,才會形成了衝突比較嚴重的東海和南海問題,至今仍然跟日本和部分東南亞國家存在糾紛。另外,還有跟印度、俄羅斯等國談判確定邊界(國界)。中國是世界上跟最多國家有領土接壤的國家,一共有十三個接鄰,所以要和平處理這個挑戰也是很不容易的。
有一些研究認為,在清朝康雍乾盛世年間,中國曾經割讓領土給鄰國是不智的做法。筆者當然也希望事情沒有這樣發生,但是我們的分析,也必須放回當年的時代背景。這是一種當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概念使然。以天朝為中心,把土地劃歸藩屬國家管理,並不會影響天子對這片土地的擁有。而當時中國人沒有現代民族國家的領土概念可見一斑。
這個層次的問題,也存在於香港問題。香港的回歸,實際上也是在處理晚清時期不平等條約所遺留下來的領土問題,改變當時割讓香港及九龍半島,以及租借新界的狀態。所以在《基本法》的序言部分便開宗明義地有這樣的表述: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部分。明天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