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捭闔:低得票和投票率困境

實行選舉制度的其中一個目標,是希望通過選票凝聚社會共識。可是在各國的實踐當中,候選人的低得票率和選民的低投票率,往往容易削弱了選舉這個功能。

二○一○年進行的法國總統選舉,爭取連任的薩爾科齊和挑戰者奧朗德在第一輪投票分別獲得百分之二十七和二十八的得票率。在第二輪投票中,奧朗德最終以百分之五十二左右的得票率勝出。美國現任總統奧巴馬的兩個任期選舉得票率,分別為百分之五十三和五十一左右。德國現任總理默克爾是該國二十多年來獲得最高得票率的一位,她在一三年的連任選舉獲得百分之四十一的得票率。這些例子中間固然有政治制度的分別,例如議會和總統制選舉,在政黨和候選人數量上都有不同,但可見百分之五十左右,即大概獲得社會一半的支持成功當選是比較普遍的常態。

至於投票率方面,在大部分成熟的實行選舉制度國家,投票率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普遍呈現下跌的趨勢。例如今年的歐洲議會投票率為大約百分之四十三, 各國平均長時間大概均低於百分之五十。

而歐洲各國國內選舉的投票率,一般則會相對較高,例如法國和德國現屆政府的選舉,均達到百分之七十以上。另外在今年剛舉行過國會選舉的日本,眾議院小選區投票率為五成三左右,創下二戰後大選的最低紀錄。而該國上一次的二○一二年眾議院選舉投票率,小選區與比例代表選區投票率分別為五成九左右。至於參議院選舉的最低投票率,則是一九九五年的百分之四十四。明天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