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語廣播:中國「走出去」 不帶侵略性

最近看到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姜建清一篇文章,淺易和生動地解釋了中國積極「走出去」的好處。文章說,全球水泥產量約二十二億噸,中國佔了四成四(約十億噸),出現嚴重產能過剩;在非洲,水泥產量不到一億噸,但大量的基建對水泥需求非常旺盛,致令水泥在當地的價格一般賣到每噸二百至四百美元,是中國的六倍。所以,中國如將水泥賣到非洲,一來有利平抑當地水泥價格及加快基建進度,二來亦可化解中國水泥過剩問題,可謂兩全其美。

但非洲國家未必有足夠資金大量買入水泥,怎辦?不用愁,中國目前外匯儲備有近四萬億美元之多,過往用來購買美國國債等,回報率很低。

而今可以貸款給非洲國家,就算息口低,也可當作分散投資,減少受美國左右的風險;中國還可以承包非洲的基建工程,提供「一條龍」服務,協助非洲發展經濟。

有專家說,這種把「資金+產能」輸往別國的做法,就等同「馬歇爾計劃」。但正如筆者昨日在本欄所寫,方式是類似,不過性質不同。要知道,當年二戰後美國向西歐推行「馬歇爾計劃」,表面是以「援助」理由行事,實際上是要通過附加條件,以達到對歐洲經濟和政治上雙重控制之目的。

至於中國提出的「亞太自貿區」和「一路一帶」等經合計劃,並非「援助」,而是以合作共贏為目標,並堅守平等互利的原則,強調的是「共商、共建、共享」,互聯互通,共同推動地區經濟一體化,惠澤全球,不帶侵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