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橋延誤兼超支 香港累己又累人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個曾經在內地引起爭議的口號,如今已成為社會普遍共識。香港近年競爭力之所以不斷下跌,就是因為浪費了太多時間,就是因為效率低下,港珠澳大橋工程延誤及超支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被譽為世紀工程的港珠澳大橋,主體造價超過一千三百億元,珠海及澳門兩地工程進展順利,主體工程完成六成,其中橋樑段七成完工,隧道完成超過三分之一,兩個人工島亦接近完工,珠澳兩地橋段有望如期於一六年通車。唯獨香港段一波三折,因為曾受阻於環評官司,工程本已明顯滯後,加上其他因素,工程進展緩慢,隨時無法如期「合龍」,除了可能導致三地經濟嚴重損失,更可能令這項國家級基建設施淪為「大白象」工程。

至今為止,路政署仍堅持港珠澳大橋以一六年通車為目標,然而,這恐怕只是一廂情願。早前本報率先報道大橋香港段工程延誤及超支,當局既不承認也不否認,直至日前才認衰,指香港口岸三年前的核准預算費為三百零四億元,現在估算起碼要提高五十億元。怕只怕高處未算高,隨着工程進一步延誤,日後可能還不止此數。

更大的問題是,大橋工程嚴重超支,港府需要再向立法會申請撥款,但在目前的政治氣氛尤其是反對派動不動就拉布的情況下,撥款申請勢必受阻,工程勢必還要延誤,極可能陷入「延誤、超支、再延誤、再超支」的困境。牽一髮動全身,大橋無法如期通車,三地每年經濟損失料逾二十億元,香港不僅害自己,而且拖累珠澳兩地。

正所謂,計疑無定事,事疑無成功。港府將港珠澳大橋工程延誤及超支歸咎於建築工人工資上升、建築材料及機械等價格向上調整等,其實這些都是次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政治阻力以及官僚辦事效率低。可以見到,前朝特首曾蔭權爵士提出的十大基建,由於拖拖拉拉,決而不行,導致多項大型基建同時展開,出現互搶工人及建材等問題,工程延誤及超支何足為奇。特別是港珠澳大橋,環評報告遭曾任公民黨義工的東涌居民提出司法覆核,更是令延誤及超支問題雪上加霜。小數怕長計,本報統計顯示,十大基建超支總額已逾一千億元,長此以往,即使港府擁有金山銀山,也有掏空的一天!

曾幾何時,港府以高效率見稱,說做就做,從不拖泥帶水,造就基建設施完善,令周邊城市羨慕不已。想不到如今竟淪落到累己累人的地步,基建效率及速度連珠海澳門也不如,真是情何以堪。難怪有人說,如果赤鱲角機場不是回歸前興建,目前香港可能還在使用啟德機場。

一葉知秋,香港競爭力每況愈下,除了因為周邊城市快速發展,更因為自己不思進取,尤其是在政治凌駕一切的情況下,內鬥內耗,不沉淪才怪。沉舟側畔千帆過,在這場龜兔賽跑中,香港從一開始便注定是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