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學點古典文學 避免語言無味

早前,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問學校時說,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

今年,上海版小學教材以減輕學生負擔為理由,刪掉了多篇古詩。更早的時候,許多編輯中小學課本的編輯者,均胡亂刪掉一些經典的古典詩文,甚至禍及於五四以來的現代文學,連魯迅、茅盾、巴金等的名作也被刪掉。好了,習大人說話了,也許可以抑制這一股厚今薄古的教科書編者,為歷史上的名篇討回公道。

歷史散文名篇、唐宋詩詞以至著名的古典文學如《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等,都是中國文化的瑰寶。沒有一定的古典文學根底,根本寫不出有文采的文字。

現在有些大中學生寫起作文來,乾巴巴的,像上海灘頭的「癟三」(小流氓的意思)。這個情況,就如同毛澤東批評「黨八股」時所說:「語言無味。」毛澤東說過,「如果一篇文章,一個演說,顛來倒去,總是那幾個名詞」,「沒有一點生動活潑的語言,這豈不是語言無味,像個癟三麼」?

我們這一輩人,草擬一個公文,或者寫一封短札,都會用上淺顯的文言文,絕不會寫出「的、呢、麼、啦」等等的白話文。寫文章用白話文,擬公文或短札用文言文,這是習慣。就是寫白話文,也喜歡加上一些文言的成語和短句,這是為了讓文字增加文采和文化底蘊的要素。

不讀範文 非常可惜

習近平不久前訪問南韓,對這個深受中國傳統文化薰陶的國家,他在致詞時便引用中國的古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意思是說,兩國關係,應該看得更深遠一些;共同繁榮,同舟共濟,攜手前進,對兩國都有利。說起來,歷代的中國領導人,特別是周恩來和陳毅,出席對外活動時,都喜歡引用中國的古話和古詩。

現在,香港學生的中國語文水平低下,實在是一個很值得注意的問題。語文水平低下,連一篇簡短的白話文都寫得不明不白,如何能引經據典,寫出文采風流的文字?

其實,中學生不學範文,實在是很可惜的事。經典的文言文、五四時期以來一些名家的散文,是應該一讀再讀,甚且加以背誦的不朽名作。我不知道英國中學生是不是要背誦莎士比亞名著?法國學生是不是要背誦左拉的作品?希臘學生有沒有背誦荷馬的史詩?

一個國家人民的文化底蘊,就要看看他們人民、特別是學生們是否能善待自己的文化傳統?學生們是否熱中於學習自己的國學?

學點文言文,對中學生來說,是完全有必要的,否則就啃不了國學中的許多名著。走進社會工作中的青年,更需要學習文言文,啃點國學。因為古代論文學說,更多的是談及為人之要、處事之道、治理之策。當然,我們不應囫圇吞棗,硬學照搬,而應是批判地吸收,融會地應用。況且以古鑑今,古為今用,總是當代哲人屢屢教導的為政之道。

重視語文 教改要旨

學好中國語文,多看國學範文,首先要重視語文,學懂閱讀文言文,這是當前香港教育要改革的要旨。

有的人在會議中致詞,只會說開頭的一句:「大家好。」之後的便是秘書撰好的套話。聽多了,你們會不會覺得真的是「語言無味,像個癟三」嗎?

最近,香港有一位著名的文學教授說,她的孫子因為害怕在香港學中文,提早走去英國讀寄宿中學。有家學淵源者的家人尚且如此,夫復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