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革命文藝觀血脈相承

中共第五代「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從小就在毛澤東思想的陽光哺育下「茁壯成長」。對少年兒童來說,當時受毛澤東思想哺育最能發揮作用的,就是受革命歌曲、舞蹈、電影、繪畫、詩歌、散文、小說等革命文藝作品。而所有這些革命文學藝術的創作都必須遵從毛主席的革命文藝思想。早在延安時期,毛主席就發表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了「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為工農兵而創作,為工農兵所利用的」。毛的這個講話,一直是中共文藝宣傳工作的「聖典」。

變天之後,中共在毛的講話精神基礎上,「與時俱進」的提出了文學藝術要為社會主義服務,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的方針。於是,中共的文學藝術作品愈來愈革命,愈來愈「左」,在文化大革命中只剩下了「八個樣板戲」符合革命要求,延安時期和建國初期「為工農兵創作和服務」的作品也都成了「毒草」。物極必反,革命過了頭,就會有「反動」大舉反攻倒算。改革開放中,大陸的革命文學藝術被衝得七零八落,毛皇帝「革命文藝思想」也被束之高閣。「打碎了政治枷鎖」之後,「文藝工作者」們「自由創作」,幾少有人還把創作「定位」於為工農兵服務。

多數人的創作是為了「滿足自我,實現自我」,是為了多掙人民幣。只有吃官飯的一些作家「帶着政治任務」去「創作」為工農兵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作品。然而,這些東西基本沒人捧場,也沒甚麼人把他們當成「作家」、「藝術家」,而是「吃黨飯」的。

對於黨的「革命文學藝術」命運的變化,第五代是深有感觸的,習近平年輕時就是文藝青年,在河北當縣委書記時和一位作家過從甚密,無話不談。最近北京又召開文藝座談會,習的講話則是毛講話的血脈相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