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中抗爭至今,政府回應願成就對話,可稱完成了階段性任務。當前,政府必須務實處理佔中對社會的滋擾,思考如何因應社會各界升起的不滿情緒。而對佔中人士來說,社會運動的成敗端視民氣是否可用。《左傳》有云:「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在抗爭有成果時應及早落幕,再另闢戰場,現在應着重與政府對話談判事宜。
佔中期間,造成社會交通秩序大亂,工作、上學不便,店舖營業受影響。若佔中運動再持續,勢將逐漸流失市民的同情與支持。恢復社會秩序乃當務之急,當前僅有少數人留守在交通要衝,警方為何不能速拆路障,以恢復社會秩序?可惜,警方竟無作為。事實上,警方處理佔中表現激進有餘,引起市民反彈。社會有許多裂痕,感情有許多創傷,都需政府敉平,以回復和諧社會的風貌。
早前政府下達清場令,尚幸沒有釀成流血衝突。今政府可下通牒,要佔中人士盡速拆路障,恢復順暢交通,否則只有警察代勞。此舉合情合理,必為市民所支持。
學運、佔中高呼梁振英下台、人大常委收回政改方案,都是要價太高,不切實際,也令自己被動。當前港府與主辦者談判,雙方應盡力尋找互可接受的下台階方案。說起來,政改方案由中央一錘定音,無可改變,才會引起反彈。
只有能夠達致循序漸進、有商有量,才是解決抗爭的最好方案。《人民日報》闡述的民主定義是討論、協商、妥協,希望這妥協讓步精神能展現在這次官民對話中,談判不應是鐵板一塊,也有賴北京寬容以待。
作為和平理性非暴力的抗爭,佔中人士既有台階就應收場,以對香港市民負責,識時務者為俊傑,必會獲得社會的掌聲。這段爭普選的事迹亦會寫入歷史,凡是走過的路必留下痕迹,對香港的民主發展已有所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