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成敗轉頭空 香江繁華近黃昏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古往今來,不少著名城市盛極而衰,從中國元代的「世界第一大港」泉州,到文藝復興時期的「商貿中心」威尼斯,到英國「工業革命先驅」利物浦,再到美國「汽車之城」底特律,這些曾經顯赫的城市先後走向衰落或破產。一度有「紐倫港」之謂的香港,會不會是下一個?

擔心香港淪為下一個沒落城市,顯然不是杞人憂天。近年來香港競爭力每況愈下,首先體現在教育水準跌跌不休,最新全球年輕大學排名榜顯示,去年排榜首的香港科技大學今年屈居第二,被老對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超越,而去年排名二十六位的浸會大學更急跌十一位,排名三十七。年輕大學後力不濟,資深名校也好不到哪裏去,在早前公布的世界大學排名榜,香港多間大學排名全線下挫,百年名校港大繼去年被新加坡國立大學後來居上,今年雙方差距進一步拉闊。

香港是彈丸之地,缺少天然資源,能從小漁村發展為舉世矚目的大都市,靠的是人才。香港在上世紀經濟起飛的時候,也發展出世界級名校,事實上,良好的教育,供應源源不斷的優秀人才,這是一個經濟體永續發展的發動機。另一方面,穩定的社會環境,有所作為的政府,經濟多元化,也為人才提供用武之地。可惜,回歸後歷屆政府施政無能,政客搞風搞雨,社會泛政治化,嘈嘈吵吵,無一日安寧,大學固然不再是象牙之塔,中學校園也失去往日的寧靜,在這樣的環境下,年輕人如何能安心學習、裝備自己?政治喧囂壓倒一切,經濟民生無人過問,香港何去何從,怎麼不令人憂心。

月盈則虧,水滿則溢,香港盛極而衰也許是歷史必然,但若懂得與時俱進,靈活應變,完全可以保持活力,延緩衰老。其實,香港一向是風水寶地,以前內地戰亂不休,作為殖民地的香港得以偏安一隅,安心發展;後來內地改革開放,香港憑藉資金、人才、技術優勢發揮關鍵作用,並從中壯大自己;現在內地大國崛起,香港享有近水樓台之利,又可以搭上順風車。香港的前景本來是光明的,不幸的是,中港矛盾不斷惡化,香港本土化思潮冒起,自我孤立,自動放棄開放市場的成功基石,這絕對是一條不歸路。

當香港不斷衰落,新加坡仍在持續發展,活力充沛,為何如此呢?最近推出的《李光耀觀天下》可以看出端倪,書中有不少警世之語:「無論世界怎麼發展,新加坡都要接受它,因為它實在小得無法改變世界。不過,我們可以在有限的空間嘗試最大限度的利用,在本區域的巨樹之間穿梭。」不錯,如果說新加坡成功之道在於有自知之明,是在「接受」的基礎上「利用」,香港則是昧於現實,不自量力,結局不問可知。

是非成敗轉頭空。香港此劫難逃,百年繁華看來已走到盡頭,我們這一代人將成為見證者,令人悲哀,也令人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