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身份認同的模糊化,讓小部分人(主要是文化弱勢的群體,大部分人在這個融合過程中並不會遇上太大困難)形成對自我身份的無所適從。一些激烈的行為,或者是對於一些被認為仍然具有優勢的事物,很容易會因為一些事件或不滿而被激發出來。這種情況具有阿瑪蒂亞(Amartya Sen)針對多元文化主義所提出「自我縮影化現象」的特徵。
這些行為在今天的香港,其實反映着一種重新構建的意識。因為已經存在的身份標籤、「一國兩制」的政治語境、兩地的實質差異等,都強化了某種保護香港免於內地化的意識,而其中肯定身份差異是重要的自我心理暗示。
這種重構正在往兩個方向發展。第一,是根據一個人的語言,是說普通話還是廣東話,進而以說廣東話的標準程度來區分是否本地人?而這種區分又容易與該人是否符合文明行為標準的評價掛鈎。
第二,是結合政治語境,不管是否「地道」的香港人,只評價該人在價值觀上是否傾向或接近內地,繼而把傾向內地的嘗試歸類為異類,以保護所謂的主流或主體純正。這方面與現在社會上的一些本土主義和愛國主義是互相影響的。
可惜,不管上述哪種重構,都正在撕裂社會。更深層次來看,香港本地文化主體,正在經歷一場因回歸和經濟融合而出現的集體身份選擇,由此產生了一種不定型的混合身份認同(Hybrid Identity),造成思想震盪和精神磨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