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土建屋十萬急 配套設施應先行

在香港,住屋難不是新聞,否則不會有劏房遍地開花的奇觀,不會有八十呎劏房以八千元租給大學生的荒唐,不會有公屋輪候冊大排長龍的無奈。港府將房屋問題列為施政重中之重,大方向無疑是對的,但拓土建屋寸步難行,除了社會泛政治化、環保等阻力,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配套設施跟不上。

房委會計劃在東涌興建兩幢四十一層居屋,提供一千個單位,另外在屯門藍地興建八千個公屋單位,預料二○二三年落成。一如既往,興建公屋大計又惹來不少質疑,區議員直言屯門西北至元朗南一帶已有多個發展區,擔心繼續大規模發展,區內交通等配套將難以負荷,要等待政府進一步提供解釋及取得更多資料,才決定是否支持該計劃。有房委會委員則指出,現時公屋輪候冊壓力很大,市區又難以興建大型屋邨,呼籲社會多作包容,盡快就建屋計劃達成共識,但也承認政府需要解決規劃對當區造成的問題。

區議員及房委會委員的憂慮,不是沒有道理。港府訂下未來十年建造四十七萬個住宅單位的目標,要將計劃付之實施一點也不容易,首先是找地困難,市區發展已經飽和,缺乏大型土地,只能打新界地區的主意,問題是這些地區位置偏遠,交通不便,再興建大型屋邨,交通及社區等配套設施壓力更大。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港府只有規劃周全才能爭取區內居民的支持,如果只為加快建屋而忽略其他需求,勢必招來反對,欲速則不達。退一步說,如果設施不足,即使屋邨落成,今後也必然衍生各種問題。

在這方面,香港已有不少教訓。當年港府發展天水圍、東涌、屯門及將軍澳等新市鎮,解決不少居住問題,可惜交通、學校、醫院、體育、休閒等公共設施未完善,為居民帶來極大困擾,很多問題至今還未解決,天水圍甚至淪為悲情城市。在這種情況下,港府增建公屋,公共資源勢必更加供不應求,怎麼可能不惹來民意反彈呢?

說到底,解決房屋問題不是單純建屋,而是一項綜合工程,環保、拆遷、補償、地質、環境、交通及公共配套設施等,都要全盤規劃。然而令人失望的是,港府拓土建屋往往拍腦袋,急就章,由於思慮不周,閉門造車,掛一漏萬,結果往往備受質疑,為政客及不良傳媒提供可乘之機,未實施已被打殘,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惹來風風雨雨,就是典型例子。港府一味歸咎於少數激進政客搞搞震,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房屋問題愈演愈烈,連串辣招開始失去辣味,這從最近中小樓盤掉頭回升可見一斑。港府希望加快覓地建屋,但做好配套又要花費時間,這是一對矛盾,解決得好自然事半功倍,否則只會自找麻煩,好心做壞事。當然,不管覓地有多少困難,阻力如何巨大,滿足市民安居樂業的訴求是港府應盡的責任,不容找藉口蹉跎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