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來風滿樓 經濟寒冬使人愁

八月香港,乍雨乍晴,政治局勢固然詭異莫測,經濟形勢也是一片灰暗,儼然有一種烏雲密布、寒冬將臨的感覺,令人惴惴不安。

一如所料,港府公布的第二季經濟數據進一步放緩,按年實質增長只有百分之一點八,遠低於首季百分之二點六的增幅,成為二○一二年第三季以來的最慢增長;按季比較則微跌百分之零點一,明顯遜色於第一季的增長百分之零點三。港府指出,第二季經濟表現疲弱,主要是受到旅客消費急跌,以及內部需求放緩所拖累,即使稍後可能相對回穩,估計亦只會有緩慢增長,故將全年增長預測由五月份的百分之三至四,下調至百分之二至三。

春江水寒鴨先知,多間機構早前已率先調低經濟數據,其中滙豐更一口氣下調今明兩年增長預測。而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亦事先張揚,隨着經濟增長放緩,失業率向上,如果再加上政局不穩,可能引發一場完美的金融經濟風暴,為國際大鱷提供機會,後果不堪設想。姑勿論「完美金融風暴論」是否危言聳聽,本港經濟前景存在種種隱憂,已是不爭的事實。

最諷刺的是,最近港股節節上升,一度創出六年新高;而樓市亦掉頭回升,不斷錄得破頂成交。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的表現背道而馳,成為香港獨特的現象,反映經濟結構存在嚴重缺陷。實際上,金融市場一片火熱,股市樓市愈升愈有,皆因熱錢湧入所致,這只是一陣虛火而已,熱錢來得快去得也快,一旦美國加息,熱錢撤退,隨時引起金融市場震盪,進而影響實體經濟,爆發金融經濟風暴不足為奇。

眾所周知,近年本港的實體經濟主要依賴旅客消費,惟隨着中港矛盾不斷惡化,旅客消費模式轉變,零售總額已連跌五個月,不僅內部需求後勁不繼,也為整體經濟亮起紅燈。港府數字顯示,私人消費開支明顯轉弱,第二季比首季減少百分之零點九,加上投資開支亦有所回落,前景實在未可樂觀。零售業界人士指最壞的時刻還沒到來,顯然不是杞人憂天。

事實證明,依靠熱錢及消費支撐的經濟,正如海市蜃樓一樣,只能帶來繁榮假象,一遇風暴隨時消失於無形。前特首曾蔭權爵士當年為經濟「二十年來最好」沾沾自喜,結果一場金融海嘯就揭穿了他的謊言,香港幾乎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前車之覆,後車之鑑,港府究竟從中吸取了多少教訓呢?曾俊華警告可能出現「完美金融風暴」,他又制訂了多少預防或應對措施呢?

歸根究柢,香港經濟問題千頭萬緒,主要就是因為結構單調,產業空洞化,不是炒股,就是炒樓,這種經濟模式根本不足為恃。回歸以來,港府將經濟轉型喊得震天價響,可惜眼高手低,至今一事無成,導致整體競爭力每況愈下,邊緣化危機日甚一日。怕只怕,隨着政改爭拗進入白熱化,政局動盪,社會躁動,經濟前景只會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