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改博弈進入關鍵時刻。泛民向中央提交政改的「民間報告」,強調只有行真普選才能化解長期積累的結構性深層次矛盾,為未來理順行政立法關係及施政有效發揮創造政治條件,真普選與國家安全並非對立。「民間報告」有哀的美敦書的況味。
另邊廂,近日政圈盛傳中央為免夜長夢多,爭拗不休,有意在人大常委會的決議中明確列明二○一七年特首的提名門檻必須取得提名委員會過半數的支持,才能出閘,正式成為候選人,這或許就是傳聞中的所謂「一錘定音」。
中央超乎尋常的強硬,要保證選出符合愛國愛港資格的特首,讓安全系數高達百分之一百,不怕與泛民的談判凍結,令溫和派與開明派難以轉身,輿論感到驚訝,甚至民意變得洶湧,這種可能性不能排除。
筆者仍然相信中央會留有迴旋餘地,只需清晰表述框架及大原則就可以。事實上,去年三月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喬曉陽在深圳的講話,條理分明,早已清晰點出政改討論的焦點所在。講話的第十六段指出,「尚未解決、尚待香港社會討論解決的主要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提名行政長官的民主程序,一個是提名多少名行政長官候選人」。
在政改諮詢第二輪還未開始,社會各界圍繞提名委員會的組成及提名的民主程序,以至候選人數目的討論還未全面展開,共識尚待凝聚,中央沒有理由提早作出結論,把談判大門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