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揸揸吓車無咗記憶,喺文錦渡唔識過關!」朱先生早年患鼻咽癌接受放射治療,豈料後遺症潛伏十一年始出現,血管閉塞致中風。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學副教授梁慧康指,鼻咽癌及喉癌病人接受頭頸部位電療後,會出現較嚴重血管病變或頸動脈完全閉塞。中大研究利用像「通波仔」的頸動脈支架置入成型術,證實可有效令這類人士的中風風險降至約百分之一。
五十歲的朱先生曾任中港司機,○○年曾因鼻咽癌接受電療並康復,但事隔十一年,他在文錦渡如常過關時忽喪失記憶,言語不清,右身癱瘓,入院後證實中風。他接受頸動脈支架成型術後,至今身體功能回復約七成,更重投工作兼職小巴司機;五十八歲的張先生亦於九五年因扁桃腺癌接受卅九次電療,前年在公園踩單車時眼前一黑,送院時發現血管閉塞,接受頸動脈「通波仔」後亦回復正常。
中大於○六至一三年分析九十六名曾患頭頸部腫瘤及接受電療的中風病人,發現相比常見因粥樣血管硬化而中風的病人,前者患血管雙側病變的機會高一倍半,出現血管串聯病變及動脈完全閉塞的比率亦分別多一倍及兩倍。梁慧康說,當病人本身供血到腦部的血管壞死,會改靠眼及面部血管供血,長期會致腦部嚴重缺血而中風。
中大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教授余俊豪指,若電療輻射量逾四十格雷,血管病變發生率達五成。現時沿用的血小板藥物治療及頸動脈內膜切除術,風險均大,而中風風險仍存在,前者的每年中風風險達百分之六點二。新手術利用微創方法把支架引入血管,安全性較高。中大○六年十月至一○年四月為一百九十四名病人進行該手術並觀察四年,當中六十五人因電療致頸動脈狹窄,結果手術成功率達百分百,每年中風風險減至百分之一點二,術後併發症風險約百分之一點五。